政府更新建筑物通风守则 加强防疫韧性

政府将更新现有的建筑物机械通风及空调标准守则,加入冠病疫情期间大楼服务运作的实用措施,遏止病毒在建筑物内传播的风险。(档案照)
政府将更新现有的建筑物机械通风及空调标准守则,加入冠病疫情期间大楼服务运作的实用措施,遏止病毒在建筑物内传播的风险。(档案照)

字体大小:

建筑物必须加强通风措施的把关,才能更具防疫韧性。政府将更新现有的建筑物机械通风及空调标准守则,加入冠病疫情期间大楼服务运作的实用措施,遏止病毒在建筑物内传播的风险。

拟议推出的守则包括,建议员工不要面对面就座。如果无法避免座位面对面,则应设立间隔。

为了加强通风,室外空气供应应调至最高。建筑物也应纳入排气(air purging)系统,业主应在人员每天进入前至少两小时进行排气;没有排气系统的大楼,则应将机械通风及空调系统的运作时间,提前至人员进入前两小时开始,至人员离开后两小时关闭。

负责定期检讨新加坡标准与技术参考的新加坡企业发展局(ESG)目前正探讨更新建筑物机械通风及空调系统标准守则(SS553),并从3月初至5月初进行公共咨询。当局也正检讨其他冠病相关的标准。

上述修改一旦采纳,将写入标准守则新增补的附录。附录题为“疫情中现有大楼服务运作的实用措施”,为今后建筑物如何在出现疫情时保持防疫韧性提供指导。

企发局发言人答复《联合早报》询问时说:“有关修订的更多详情,包括如何推动业界采用新守则,以及其他冠病相关准则的修订详情,将在检讨工作完成后发布。”

除了检讨标准守则,政府也刚于上个月25日更新技术性指导原则,就如何改善建筑物内的空气流通和室内空气质量提出建议。

未来建筑设计上须兼备疫情和非疫情运作模式

如何防止冠病在密闭空间传播的课题也激起未来建筑应采取哪些设计元素的讨论。新加坡国立大学设计与环境学院建筑系室内空气质量研究组的詹德拉(Chandra Sekhar)教授、张国伟副教授和谭国纬副教授联合答复《联合早报》询问时说,未来的建筑在设计上必须至少能在疫情和非疫情模式之间切换。

“非疫情模式的设计和运作着重于可持续发展、低碳或碳中和运作,以及利用资源的效率;在疫情模式中则应转为保护和减缓病毒传播,结合预先设想的行政管控,提供适当防护。”

伯克利新加坡研究教育联盟研究中心的热带建筑节能与可持续性(SinBerBEST)研究团队受访时则说,未来建筑的设计应在应对通过空气传播的传染病方面更具韧性。

“在设计上应有更好或可调整的通风功能,在建筑阶段融入更好的消毒和过滤设施,以及研发新颖的建筑技术,让建筑物经受得起疫情的冲击。”

团队认为,未来设计的关键元素包括韧性、能源效率,以及保护楼内人员的健康和热舒适度。这具体可体现为对室内空气质量指标的更细微监测,如通过二氧化碳感应器让楼内人员检查是否需要加强通风。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