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西方概念解释与讨论本地课题在新加坡是常见做法,一些概念引进后也会在因应本地语境后变得适用,帮助我们形塑身份认同。不过,有学者也提醒,近来在种族相关辩论中,许多人使用的西方概念或标语其实背后有深刻的历史意涵,直接套用容易引起误解,导致对话无法继续。

近来在种族课题的讨论上,西方常用的“白人特权”(White privilege)一词就被照搬到本地,成为“华人优势”(Chinese privilege,之前译华人特权),用以指本地华人因占社会大多数而相较少数族群享有的优势。

新加坡管理大学社会学教授郑宝莲昨天在新加坡政策研究所—拉惹勒南国际关系学院论坛上主持线上对话会时指出,诸如“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这类民众运动标语也有特殊的美国历史意涵,直接套用在本地不太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