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仍有一些年长者对接种冠病疫苗的意愿不高,而他们止步不前的背后,隐藏着他们对疫苗副作用的不安情绪以及对政府信息的不信任。
截至7月7日,我国三分之二的人口已经接种至少一剂冠病疫苗。但70岁及以上群体的接种率开始出现瓶颈,有71%已经接种至少一剂疫苗或已预约接种,而其他年龄段均已接近或超过80%。
联合领导抗疫跨部门工作小组的财政部长黄循财,7月9日也在面簿上发文,对情况表示担心。他说:“我们的年长者一旦感染冠病,很容易患上重症。在我们打开国门之际,我们必须竭尽所能,避免住院率和死亡率在我们的年长族群中飙升。”
为了解哪类年长者不愿接种疫苗,新加坡管理大学的幸福老龄化研究中心(Centre for Research on Successful Ageing)通过新加坡生活与健康研究(Singapore Life Panel),每月平均向7200名年龄介于56岁至75岁的年长者进行问卷调查。
从上图可见,56岁至75岁年长者的疫苗接种率是有所提升的,但增幅在今年5月到6月逐渐趋缓。不愿接种者的比率虽然已经从2月的14.31%持续下降到4月的7.11%,但随后减幅开始缩小,截至6月21日仍有4.76%。换言之,仍然有一部分年长者对接种疫苗持保留态度。
哪些年长者对疫苗有疑虑?
该研究通过分析年长者的年龄段、学历、住房条件、有无慢性病症、独居与否,以及对不同信息渠道的信任度,勾勒出不愿接种者的轮廓。
研究显示,71岁至75岁的年长者最有可能对接种疫苗表示抗拒,不愿接种者占比6.52%,这个年龄段的调查对象共有1211人。
但这并不表示年纪越大就越抗拒接种疫苗,在66岁至70岁年龄段的调查对象中,不愿接种者只占了3.98%,比61岁至65岁族群低。
教育程度方面,具大学学历者中,只有12.65%不愿接种疫苗,占比最低。该报告认为,学历的高低会影响人们对打疫苗风险的判断能力,教育程度越低越容易因不了解疫苗而退却。
研究也显示,尚未接种者当中住在一至三房式组屋的住户占比19.01%,占比最高,其中有7.11%不愿接种疫苗。从社会经济的侧面来看,接种疫苗的时间成本在不同收入群体之间有一定的落差,较低收入群体未必能从工作中抽身前去打疫苗。
报告指出,不愿接种者当中有19.1%患有一种或以上的慢性疾病症状,而身体欠佳的人群也相对更难看到接种疫苗的益处。
此外,报告也发现不愿接种者当中有14.58%是独居老人,他们也更需要外界的支持和帮助才能获取接种疫苗的信息。报告指出,在缺乏社会关怀的条件下,接种疫苗的意愿也会因为与社会脱钩而减弱。
从哪些渠道获取接种疫苗的信息?这些信息是否可靠?这都会影响人们对接种疫苗的判断和意愿。研究发现,打了两剂疫苗的人和不愿接种疫苗的人获取信息的方式略有不同。从上图可见,不愿接种者对各大媒体、政府官方信息的信任度都偏低,更倾向于自己上网搜索,甚至有4.33%的人完全不想去了解冠病疫苗。报告指出,若能鼓励他们身边的家人、朋友把正确的疫苗信息传达给他们,这或许有助于说服他们对疫苗改观。
三大原因让年长者却步
根据调查问卷收集的结果,年长者不愿接种疫苗的三大原因依次是“担心不良反应”,“不相信任何疫苗”,以及“外国会不断向新加坡输入病毒”。
研究团队在2月和6月做了两次调查问卷,在2月“担心不良反应”达到82.85%,而在6月该数字下降至79.23%,降幅不大,这说明年长者最担心的仍然是接种疫苗的健康风险。
“不相信任何疫苗”为由者在2月和6月分别为20.74%、25.60%;“外国会不断向新加坡输入病毒”为由者在2月和6月分别为8.99%、10.63%。两者均有上升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部分年长者不看好冠病的发展形势,同时也对疫苗接种缺乏信心。
如何提高长辈的接种意愿?
为了进一步提高本地年长者的疫苗接种率,该报告建议当局提高年长者对疫苗接种的信任度,重申疫苗接种的安全性。
考虑到有些年长者并不信任官方信息,他们身边的亲人朋友或许是更好的信息传播者。当局也可以鼓励年轻一代陪同家中长辈一起去接种疫苗,并且鼓励各大企业让员工请假,方便他们陪伴老人。
此外,一些独居的年长者也可能需要社工伸出援手,鼓励他们接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