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越来越多人注射第三剂冠病疫苗,“完成接种”(fully vaccinated)的概念开始变得模糊。

按照目前官方的定义,完成两剂信使核糖核酸(mRNA)疫苗或三剂科兴疫苗,就算“完成疫苗接种”。但当追加剂更为普遍,是否意味着完成第三剂才算“完成接种”?

关于近期“完成接种”概念及其有效期的诸多问题,zaobao.sg整理出官方回应和国内外专家观点,以供参考。

“完成接种”状态有效期

“完成接种”的概念引起讨论,与这两天受到关注的“完成接种”状态有效期有关。

11月10日,一名读者投书《海峡时报》援引“传染病(冠病19大规模检测措施)2021年条例”,指出“完成接种”状态有效期,仅一年又14天。换句话说,接种第二针379天后,“完成接种”状态就将失效。

从时间上看,不论是去年年底接种疫苗的医护人员,还是今年2月首批开始接种的年长者,距离“完成接种”都未满一年,尚不需担心“完成接种”状态过期的问题。

但疫苗差异化安全管理措施的实行,无疑让公众更关心自己是否达到“完成接种”的标准,因为这不仅关系到能否堂食和出入商场,更关系到能否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

因此,确保“完成接种”状态“不过期”至关重要,但加强针的出现,让事情变得复杂:第三剂能把“完成接种”状态延长多久?六个月还是一年?倘若疫情持续,是否意味着还有第四针、第五针?而当局是否得不断“移动龙门”,修正“完成接种”的定义?

其次,加强针的施打并非强制性,医护人员、年长者和免疫力受抑制者优先,青壮年随后,儿童则尚未开始施打疫苗。既然追加第三剂的情况各不相同,再加上“完成接种”已成为恢复各方面生活的前提,清楚定义“完成接种”将是下阶段抗疫的关键工作。

本地年长者登记接种第三剂。(档案照)
本地年长者登记接种第三剂。(档案照)

卫生部:会定期评估疫苗保护力

卫生部医药副总监(公共卫生团)王睦贵医生11月11日致函《海峡时报》回复读者投书时说:“由于研究正在进行中,因此在早些时候颁布法规时,我们指定了一年又14天的有效期......让初期的完成疫苗接种者,可免除疫苗接种差异化安全管理措施。”

他补充:“随着更多数据的出现,包括追加剂提供保护的增加,冠病疫苗专家团(EC19V)将研究并提出建议。之后,卫生部会评估规定的时间范围。”

从官方的回复中,可以提炼出两点关键信息。

第一,一年又14天的“完成接种”有效期是早前决定的,并非一成不变。当局会根据疫情局势,作出调整或改变。

第二,考量“完成接种”有效期时,当局一个重要的考量标准是疫苗的保护力。换言之,有效期的时间长短只是一个数字,政府真正关心的是疫苗给公众提供的保护力。保护力强,才能算“完成接种”。

专家:有可能第三剂后才算“完成接种”

新加坡国立大学苏瑞福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张毅颖教授接受zaobao.sg询问时表示,基于现有的科学研究,当局未来有可能把“完成接种”,定义为完成三剂mRNA疫苗。

张毅颖说:“目前科学研究表明,两剂疫苗接种计划的有效性在六个月后会减弱,需要人们来进行第三次加强注射。到那时,我们可能会相应地修改‘完全接种’的定义。”

至于注射第三剂后是否会设定新的有效期,张毅颖表示,现在讨论还为时过早,需要等进一步的科学研究发现。

“肯定要鼓励符合第三针接种条件的公众注射追加剂……不是为了被认定为‘完全接种’,而是为了保护自己和周围的人免受感染,以及避免因冠病病毒引起的任何后续伤害。”

美国:“完成接种”定义不变

美国民众同样是在追加剂开始施打后,对于“完成接种”的定义开始产生疑问。

今年9月下旬,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表示,其对“完成接种”的定义不会改变,即完成两剂莫德纳或辉瑞疫苗接种,或一剂强生疫苗接种,都会被认定为“完成接种”。

不过对于CDC来说,比给出定义更难的是,让美国民众区分“完成接种”和“完全受到保护”两个概念。

乔治梅森大学传染病流行病学家波佩斯库(Saskia Popescu)在接受《大西洋月刊》采访时表示,完成接种疫苗的概念导致人们发展出一种“超人情结”(Superman Complex),认为自己打了疫苗就没有任何危险,也不会给周围人带来风险。

而当下对于“完成接种”定义的讨论,或许正好是一个契机,让人们意识到没有疫苗是完美的。

认定“完成接种”有诸多考量

在“完成接种”概念的热议背后,是有关当局为“完全接种”给出定义和有效期时的不同考量。

政策的困难往往在于落实。以我国目前的情况来说,餐馆通过“合力追踪”应用可以看到一位顾客是否接种疫苗,但无法判断其是否施打追加剂。

如需确认追加剂信息,则要登录“保健资讯网”(HealthHub)应用程序。经zaobao.sg确认,即便已接种追加剂,“合力追踪”应用上显示的疫苗生效日期,仍为第二剂接种14天后的日期,而非最新的追加剂接种日期。

反复跳转应用确认顾客的接种信息,对于人力棘手的餐饮业者来说不可谓不是挑战。本地顾客尚且有多种情况,更不要说来自海外接种不同疫苗的顾客。

餐馆工作人员确认顾客疫苗接种信息。(档案照)
餐馆工作人员确认顾客疫苗接种信息。(档案照)

另一个要考虑的问题,是政策反复的潜在影响。耶鲁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疫苗政策专家施瓦茨(Jason Schwartz)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表示,政策的不断调整会让人们想等政策固定下来后再做打算,反而可能会阻碍疫苗接种进程。

诸多因素考虑在内,才让不同国家在给出“完成接种”定义时,都显示出了相同的慎重。

部分国家已设定“完成接种”状态有效期

“完成接种”的认定不光影响国内活动,也随着跨国航班逐渐恢复,可能连带影响跨境旅行。

今年7月,克罗地亚成为第一个对入境旅客制定“完成接种”状态有效期的国家,从原本的九个月,延长至一年。今年8月,奥地利和瑞士也对入境旅客要求一年的“完成接种”有效期。

今年10月起,以色列要求入境旅客“完成接种”不满六个月。

本月起,越南向已完成疫苗接种的旅客免隔离开放富国岛,但同样要求完成疫苗接种不满12个月。

截至目前,尚未有国家规定旅客完成接种第三剂才可入境。但据《卫报》报道,英国当局正在考虑要求未接种第三剂就出国的民众在回国时隔离,以此加速推动第三剂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