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颖:推动未来城市发展 硬件设施与人文素质同样受关注

约60名公众昨天参加了由《联合早报》与市区重建局联办的长期规划检讨线上公众咨询活动。出席讨论会的国家发展部兼外交部高级政务部长沈颖(第二排右一),在活动结束前同与会者线上合照。(视频截图)
约60名公众昨天参加了由《联合早报》与市区重建局联办的长期规划检讨线上公众咨询活动。出席讨论会的国家发展部兼外交部高级政务部长沈颖(第二排右一),在活动结束前同与会者线上合照。(视频截图)

字体大小:

国家发展部兼外交部高级政务部长沈颖在长期规划检讨线上公众咨询活动上说,不少与会者没有把视线局限在硬件设施的规划,他们也关注硬件设施与人文素养的交叉点。“毕竟硬件设施的打造,会影响日后人文素养的培养。”

推动我国未来城市发展,打造硬件设施的过程中,不能忽略人文建设。国家发展部兼外交部高级政务部长沈颖说,政府为我国进行长期规划时会关注如何发展软硬体条件,照顾社会各群体的需求,推动人文素质的培养。

由《联合早报》与市区重建局联办的长期规划检讨(LTPR)线上公众咨询活动,昨天(12月17日)圆满落幕。约60名公众分小组讨论,就如何让新加坡更具包容性、更具应变能力与韧性、更注重可持续性发展,以及更具独特性与魅力等课题进行探讨,最后发表他们的观点。

沈颖出席昨天的讨论会,她在咨询活动结束前总结自己的观察时说,不少与会者没有把视线局限在硬件设施的规划,也关注硬件设施与人文素养的交叉点。

“这确实也是政府须认真考虑的问题。毕竟硬件设施的打造,会影响日后人文素养的培养。如果新加坡人有良好的人文素养,长期来说对我们的硬件设施也会起到维护的作用。”

一名立国一代与会者黄德成在线上反馈,他从小在西部长大,目前仍是那一带的居民。他最近重拾儿时的钓鱼嗜好,但发现西部海岸线没有开放让公众合法钓鱼的场所。他感慨儿时生活景观和记忆的消失,因此提议政府在规划设施时考虑到人文记忆的保存,以及如何鼓励年长者到户外走动,保持活跃和身心健康。

沈颖认为上述建议值得考虑。她同意政府在硬件设施或休闲活动设计上,可进一步考虑不同性别或类型乐龄人士的偏好,包括男性年长者对钓鱼等户外活动的需求。

沈颖:随生活习惯转变 人们或得学习相互妥协

此外,沈颖在其中一场分组讨论时指出,随着社会日益发达,新加坡人对彼此的社会行为也有一定的期望和要求,而随着生活习惯的转变,人们可能得学习相互妥协与迁就,就某些社会行为规范找出适中的方案。

沈颖举例,目前在组屋区,一般的安静时段是晚上10时30分至隔天清晨7时。

但她观察到,一些年轻家庭在傍晚6时或7时就让幼童睡觉,因此晚上10时30分进入安静时段,对他们可能不合适,但其他上班族却可以接受。

在打造包容社会方面,有与会者指出,本地有不少供年长者或体障人士使用的斜道,但有些过于陡峭,有的则缺乏扶手,因此在设计方面仍有改善空间。

另外,也有公众提议发展地下交通网络,节省地面土地资源,但由于成本预计会很高,因此提议政府进行长远研究和规划,逐步开发和投资。

沈颖对这次咨询活动的成果感到满意。她认为,与会者想得相当长远,提供了不少具前瞻性、同时也很务实的建议,并且也考虑到缓急轻重,以及落实任何计划所须衡量的实际问题。

公众建议:岛国不同角落发展商业区

参与线上讨论会的公众当中,不少认同政府推行“多个区域中心”的概念,建议可在岛国不同角落发展中央商业区。

一名与会者指出,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如果市中心能坐落在不同地区,提供完善的公共设施,就能为人们提供更大的便利。但他们也指出,为节省成本,主要的商业和经济活动或还是得集中在某些中心地带。

也有公众认为,居家办公如果继续作为多数人的常态,许多人不需要到中央商业区去上班,也能完成工作项目,可加速“去中心化”的趋势。

此外,有与会者指出,未来如果人们的出行习惯改变,减少用车,或共享私召车的文化更加普及,停车场空间或能腾出来,政府可考虑对这些空间进行其他用途。

也有人建议,如果人们居家办公可以让目前的市中心腾出更多空间,政府或可考虑在这些地区兴建更多组屋,让新加坡人有更多住房选择。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