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房唯一义工

向来关注心理健康课题的陈思颐(21岁)自愿成为国大医院精神病房的义工。 (受访者提供)
向来关注心理健康课题的陈思颐(21岁)自愿成为国大医院精神病房的义工。 (受访者提供)

字体大小:

新加坡国立大学心理学系三年级学生陈思颐说,为了更了解精神病症,她热切希望有机会去认识更多病患,所以勇敢地踏出第一步,申请成为国大医院的义工。

向来关注心理健康课题的陈思颐(21岁)自愿成为国大医院精神病房的义工,而且是唯一的义工。她希望通过分享与精神病患交流的经验,改变人们对精神病的看法。

陈思颐是新加坡国立大学心理学系三年级学生,也是今年三名新加坡全国合作社联合会奖学金(SNCF Co-operative Scholarship)的得主之一。

2008年设立的奖学金至今有约40名得主,每年发给约三名在本地大学攻读全日制课程的学生,首要考量是得主须有服务社区的精神,今年有约240人提出申请。

陈思颐说,为了更了解精神病症,她热切希望有机会去认识更多病患,所以勇敢地踏出第一步,申请成为国大医院的义工。

疫情前,她每周到国大医院陪伴精神病患,跟他们聊天和做手工。当了一年义工后,因疫情暴发而停止探望。

陈思颐也是国大医院义工委员会的项目主管,领导约10名年轻义工,她是唯一在精神病房的义工。她说,多数人较愿意到成人或儿童病房当义工,“招募精神病房的义工是我们最大的挑战”。

疫情期间,义工无法到病房陪伴病患,她和组员就想出各种点子,包括录制圣诞视频,与病患远距离交流和庆祝。“病患虽然无法与至亲共庆佳节,但他们知道至少没被遗忘。”

陈思颐与家人关系密切,自小父母就教她要关怀周围有需要的人。在圣诞节期间,父母常带她和弟弟探访老人院或儿童院,也鼎力支持她的社区服务工作。

一年前,一群青少年在陈思颐的住家楼下,设立一个社区粮食库,让居民捐赠粮食给附近有需要的居民和老人,她和家人就定期捐助食物,积极支持。

陈思颐希望看到更多人推动这类援助计划,“社区援助计划不仅加强社区凝聚力,也能传递良好价值观给国家未来的主人翁”。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