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剩食”,并不是食客吃剩的饭菜,而是数量太多、快过期或者因为包装损坏而卖不出去的食品。
陈奕华从小就深知不能浪费食物,家中长辈不断提醒,每一粒米饭、每一根菜都是经过农人、送货员以及做饭人的层层辛劳才端到饭桌上的。
陈奕华(56岁,自由撰稿人)通过朋友的介绍,在2018年加入了本地食物拯救义工组织“递而爱—由逝而生”(D2L)。她每周走访与D2L合作的餐饮店一两次,每次可“拯救”八到10公斤的剩食。
这个数量除了可减少陈奕华一家三口每月近300元到400元的伙食费,也足够分给亲朋好友以及附近租赁组屋的居民。
所谓“剩食”,并不是食客吃剩的饭菜,而是数量太多、快过期或者因为包装损坏而卖不出去的食品。陈奕华收集的包括各种各样的蔬菜水果、汤类、饭菜、面包和酱料等。“有一次还收到很香的红酒炖牛肉,因为这份义务工作,我也有口福了!”
陈奕华认为,本地的食物浪费和分配不良的问题很严重。“我常工作到很晚才出去买饭,都会看到一些杂菜饭、面包以及寿司等餐饮店在打烊后,扔掉大量卖不完的食物,但这些东西其实都完好无损。可是另一方面,却有一些人三餐难以温饱,需要靠援助应付日子,更别说吃到寿司等美食了。”
最让她难忘的是从一家公司收了近30公斤的冰冻肉。“无论数量多少,商家都可把多余的食品捐出来,必定能帮到有需要的家庭应付持续上升的生活开销。”
更多人愿意接受剩食
陈奕华观察到,如今食物零浪费和不良分配等问题日益受关注,愿意接受剩食的人也越来越多。“不过,较多年长者还是对‘剩’有负面反应。他们认为,这些一定是人家不要的食物,因此都是不好或者有问题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