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局会在另外八个地点释放雄蚊,分别是勿洛北、勿洛蓄水池、油池、芽笼、后港、榜鹅、盛港及兀兰。到时纳入计划的组屋会增加至3200多座,覆盖的住户也会从目前的16万户增加至30万户。

利用沃尔巴克氏菌让伊蚊绝育的计划,下个月起会扩大至勿洛、兀兰和后港等八个地点的1400座组屋。

到时纳入计划的组屋会增加至3200多座,覆盖的住户也会从目前的16万户增加至30万户。

国家环境局自2016年起展开试验计划,释放带有沃尔巴克氏菌(Wolbachia)的雄性伊蚊,雌性伊蚊与它们交配后产下无法孵化的卵,从而抑制伊蚊数量。环境局也会通过收集到的数据,评估这项科技对控制骨痛热症病例和黑区起到的作用。

这项计划目前涵盖义顺、淡滨尼、蔡厝港和武吉巴督的1800多座组屋,以及马林百列约五平方公里的私宅区。这些地区都曾出现骨痛热症疫情,伊蚊数量也较高。

延伸阅读

伊蚊绝育计划取得良好成效 试点地区骨痛热症病例降近70%
伊蚊绝育计划取得良好成效 试点地区骨痛热症病例降近70%
文礼通道邻里公园落叶堆积 居民担忧滋生伊蚊
文礼通道邻里公园落叶堆积 居民担忧滋生伊蚊

昨天(6月15日)是亚洲骨痛热症峰会第三天,也是亚细安骨痛热症日。永续发展与环境部长傅海燕在峰会上发表主题演讲时,宣布扩大伊蚊绝育计划。

环境局会在另外八个地点释放雄蚊,分别是勿洛北、勿洛蓄水池、油池、芽笼、后港、榜鹅、盛港,以及兀兰。

傅海燕指出,计划扩大后的组屋覆盖率,会从目前的19%增加至31%,约等于所有组屋的三分之一。除了组屋,计划也会扩大至其他较高风险的地方,包括一些私宅区,以及建筑工地。当局会在释放伊蚊前,通知受影响的地区和居民。

随着计划扩大,环境局每周培育的雄蚊,也会从目前的200万只,大幅增加至500万只。当局与本地起步公司Orinno Technology共同研发了高密度养殖系统,养殖伊蚊的速度比以往的人工繁殖快40倍。

骨痛热症疫情严峻 每周病例可能超过2000起

傅海燕提醒,伊蚊绝育计划并非解决骨痛热症问题的万灵丹。根据当局的经验,这项科技须结合社区努力,以及病媒控制行动,才能有效抑制伊蚊滋生。“个人和社区的责任与行动,终究还是控制骨痛热症最关键的因素。”

2020年是本地有记录以来,骨痛热症疫情最严重的一年,共有3万5315起病例,造成32人死亡。

今年的骨痛热症疫情同样严峻,并提早在3月激增病例。根据环境局在网站公布的数据,截至前天下午3时,本地1月至今的骨痛热症病例累计1万5075起,全国目前有396个活跃的骨痛热症集中区。

傅海燕指出,随着6月份骨痛热症高峰期来临,每周病例可能超过2000起,打破2020年一周约1800起的纪录。

她也提到,第三型骨痛热症病毒(DENV-3)如今成主流病毒,而本地居民对这病毒免疫力较低。她因此呼吁大家共同应付这个紧急情况,包括清除积水和其他伊蚊滋生处等措施,阻断骨痛热症的传播。

“虽然铲除源头依旧是我们控制骨痛热症的主要策略,不过考虑到病媒传播疾病的威胁不断扩大,我们再也无法继续‘一切如常(business as usual)’了。”

国家传染病中心主任梁玉心教授昨天在同一场活动上说,一般患上不同类型的骨痛热症病毒后,会对相关类型的病毒产生免疫力。不过我国60岁及以上年长者当中,有至少三成从未感染过骨痛热症,这意味着本地有大量人口面临患病风险,而且年长患者病情一般更为严重,死亡率也更高。

此外,年长患者较少出现发烧、疼痛等症状,因此不容易诊断出来。她呼吁本地好好研究如何更好地护理年长骨痛热症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