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公众至今还是频频收到不法分子冒充官方机构或企业发送的手机短信,为降低他们受骗的风险,政府正考虑强制规定所有企业和机构加入新加坡短信发送者身份登记系统,才能以发送者身份发送短信。

资讯通信媒体发展局已经针对这项提议展开公共咨询。一旦落实,当局会从今年10月起提供宽限期让企业和机构有足够时间适应,新规定会在今年底正式生效。

资媒局今年3月推出新加坡短信发送者身份登记系统(Singapore SMS SenderID Registry),通过已登记的发送者身份(Sender ID),识别冒名发送短信动机,并提前拦截这些信息。

至今已有120家公共和私人企业及机构在系统上登记。自从改用新系统后,警方接获的短信诈骗报案次数与系统启用前三个月相比,少了大约三分之二。

资媒局指出,虽然新系统确实改善公众受骗的情况,但这套系统目前主要依赖企业和机构自发登记。为了更好地保护本地消费者,当局希望强制规定所有机构和企业加入系统。

资媒局:建议电信公司用新科技 及早过滤辨别诈骗短信

若顺利采纳,所有使用发送者身份发送手机短信的企业和机构,须在系统登记他们的机构识别号码(UEN)。

所有未登记者将不能使用发送者身份发送短信,消费者日后接到短信时也会更加安心。不使用发送者身份发出的短信则不受影响。

另外,随着科技的进步,一些系统如今可借助机器阅读科技,识别和过滤掉诈骗短信。资媒局提议让电信公司采用这类科技,系统在收到短信后,能够辨别出短信内的链接是否会将用户引到诈骗网站。如此一来,电信业者能及早在上游过滤掉这些诈骗短信。

资媒局星期一(8月15日)就上述两项提议展开公共咨询,邀请业界和公众提出意见。咨询活动会在9月9日结束。

资媒局也在探讨允许公众申请不接收任何国外电话或手机短信,防止外国诈骗分子有机可乘,并会在日后公布更多详情。

近年来有更多公众收到冒名发送的手机短信,真伪难辨。去年12月,至少469名华侨银行客户上了钓鱼短信的当,诈骗总额达850万元,使得这类诈骗手法引起广泛关注。

为了加强安全,所有银行落实七项措施,包括不再向本地银行存户发送带有可点击链接的短信或电邮。一些银行也已经加入短信发送者身份登记系统。

资媒局这几年也落实多项措施,多管齐下应付诈骗短信和电话。

自2019年起,被盗用的已知电话号码和短信都会被屏蔽;2020年起,国外电话号码前都会显示“+”字号。

资媒局最后提醒,诈骗手法不断演变,单靠上述措施不足。公众必须提高警惕,也应下载ScamShield手机应用,屏蔽诈骗电话,减少与诈骗分子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