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病疫情期间更多人待在家中,也让公众对宁静标准有所提高,许多人特别是邻里噪音受害者期待政府通过立法和加强监管来解决日益严重的问题,但在采取任何法律行动前,更理想的做法是建立共识,通过一套社区规范,明确列出可以和不可以接受噪音的准则,以更好地维护和谐邻里关系。

国家发展部兼外交部高级政务部长沈颖透露,今年4月成立的邻里噪音社区咨询小组(Community Advisory Panel on Neighbourhood Noise)已收集到超过3000名公众的意见,许多人对于噪音有着相似看法,并明确地表达他们所能或不能接受的行为。这些共识有助于咨询小组接下来将要展开的工作。

她星期五(9月16日)以主宾身份出席《邻里噪音早报读者讨论会》时说,理解受到噪音困扰者期待政府采取法律行动对付制造噪音者,但更好的做法是建立社会共识,让大家清楚表达对宁静住宅的要求,否则一些人会认为政府越管越严,聚会的空间也变少。

由社区事务署及文化、社区及青年部携手成立的九人社区咨询小组,从6月展开公共咨询,通过线上调查与小组讨论会等形式,征集公众对于噪音问题的看法,以探讨和制定一系列与邻里噪音相关的社区规范。

咨询小组以新加坡行善运动总干事袁国栋博士为首,成员包括来自社区、学术领域的代表,预计最迟今年底向国家发展部和文社青部提交建议。

成员梁振雄博士说,疫前邻里噪音已是让人关注的课题,而疫情期间许多人居家工作,对噪音特别敏感,让问题变得更棘手,长期备受噪音困扰,会影响身心健康。

数据显示,邻里噪音相关投诉从2019年的每月平均约400起,激增至2021年的每月约3200起。

读者关注DIY装修噪音问题

由社区事务署、文社青部及《联合早报》联办的《邻里噪音早报读者讨论会》,是咨询小组第11场,也是最后一场讨论会。共有65名年龄介于24岁至85岁的公众出席在大巴窑北新加坡报业中心礼堂举行的活动。

参与者讲述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受到的噪音困扰,并分组讨论应制定哪些社区规范,以更好地应对这类问题,一些建议包括延长安静时段、给予肇事者警告,屡劝不听加重罚款等。

新加坡国立大学项目与设施管理系三年级学生余佩纭(24岁)在2020年11月考试期间,因不知何处传来的装修声,无法专心应考,被迫逃离宏茂桥住家,到友人家去上网考试,直到晚上才回家。

她今年在教授的鼓励下,积极参与咨询小组讨论,早报读者讨论会是她参与的第三场讨论会,她特别关注住家DIY装修所引发的噪音问题,预计明年毕业论文项目也与这个主题有关。

退休者钟洪华(85岁)住在达曼裕廊的五房式组屋超过30年,自2001年退休后,他不时在晚上听到楼上传来疑似搅拌机发出的声响,尽管曾上楼尝试和邻居沟通,对方却否认有制造噪音。

“我不曾报警,但有向议员反映,多年来问题无解,有时晚上起来上厕所,听到声音后无法再入睡。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讨论会,希望政府可以管制一下邻里噪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