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应人们价值观及抱负等转变 李智陞:从四方面重塑住屋社会契约

国家发展部长李智陞(左)在对话会上与参与者交流互动。(白艳琳摄)
国家发展部长李智陞(左)在对话会上与参与者交流互动。(白艳琳摄)

字体大小:

配合新加坡携手前进运动,国家发展部在星期天展开首场对话会。国家发展部长李智陞表示,我国有关住屋的社会契约不是一成不变的,配合环境改变、社会发展,政府的政策必须不断更新,才能跟上时代步伐。

我国的公共住房政策必须反映人们的价值观、需求与抱负、对未来的考量,以及各方角色与责任的转换。政府要围绕这四大方面与人民对话,共同在住屋课题上建立新的社会契约。

我国的住屋政策过去50多年来建立在政府与人民共同订立的社会契约上,包括居者有其屋、支持组建家庭、反映我国多元文化的社会,并通过拥屋分享国家成功的果实。随着大环境的改变,公共政策也要与时俱进,因此“新加坡携手前进运动”有关国家发展部的对话,第一场就探讨我国住房政策与社会契约课题。

国家发展部长李智陞在星期天(9月25日)举行的对话会上致辞时说,我国有关住屋的社会契约不是一成不变的,过去不曾如此,未来也不会这样。“配合环境改变、社会发展,我们的政策必须不断更新,才能跟上时代步伐。”

他举种族融合政策为例指出,一些组屋因种族比例限制迟迟无法脱售。政府了解屋主的苦衷后,允许他们将组屋卖回给建屋发展局,如此一来就能保留这项政策,继续维护重要的社会目标。

另外,在一些城市里,人们按照财富和能力分布,因此出现部分地区“贵族化”的情况。李智陞指出,若交由市场自由运作,类似情况可能会在我国上演,因此政府推出黄金地段组屋模式,在市中心和南部濒水区建组屋,并确保一般公众也买得起。

“住屋政策是社会政策,不仅仅是基础设施建设”,李智陞说,我国公共住屋随着社会发展而改变。譬如我们的人口快速老龄化,年长者希望能原地养老;一些年轻新加坡人希望更早离开父母自己居住;更多年长者也希望住在子女家附近,但不要住在一起;迟婚或单身的人越来越多等等,这些都会形成新的住屋需求和期待。

“社会契约乍听之下非常深奥,但我们必须讨论大家的责任、愿景和期望。这会指引我们如何善用资源,并转化成实行组屋以及整体住房政策应采取的方式,以及如何规划土地的使用。”

至于如何形成新的社会契约,李智陞提出我国须要思考的四大方面。首先是探讨支撑我国公共住屋政策的价值观是否与时俱进,以及是否应该接受一些新的价值观。其次是考虑公共住屋是否能满足人们在不同人生阶段的需求、社会经济地位,以及能力。

第三是如何在满足当下需求和多元愿景的同时,确保未来世代还有足够的土地和资源可用。最后是思考政府、人民、家庭以及公共和私人机构须扮演的角色以及承担的责任。

约180人参与首场对话会 下来将走进校园社区办路演

约180名公众参与星期天的对话会,包括打算结婚买房的陈颖(24岁,科技人员)。她多次参与预购和剩余组屋销售活动,但因申请的都是大巴窑住家附近的抢手项目,不是拿不到排队号码,就是受限于种族融合政策,至今仍无法实现拥屋梦。

陈颖希望新房子能靠近父母。虽然她和家人考虑过多代同购优先计划,但因父母只能选择二房式或三房式单位,难以容纳仍与他们同住的其他孩子,最后只能作罢。“相信不少年轻夫妻跟我们一样想要住靠近家人,平时能相互依赖支持,希望政府能在这方面更好地支持我们。”

黄国森(65岁,退休者)目前独自住在宏茂桥一带的三房式组屋。虽然他对结合住宅和看护模式的社区关爱组屋项目非常感兴趣,但因担心等候时间太长而不敢申请。

他在1990年代通过组屋登记制度购买组屋,当时只等了三个月就拿到钥匙,因此希望政府能重新实行类似制度。“如此一来,不仅年长者不用等那么久,房屋市场也会更加稳定,年轻人也就能够更容易买到房子了。”

国家发展部下来会举办更多场对话会,以及走进校园和社区举办路演。当局也会在10月8日至11月27日间进行线上调查,邀请公众提交意见。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