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下一代 守护海岸线

蔡瑾瑜(右一)从小在东部长大,东海岸拥有许多年少的回忆,婚后依旧住在东海岸一带的她,经常与丈夫带三个女儿到海边骑脚车、野餐、玩沙,编织下一代的童年美好记忆。(图/新报业媒体)
蔡瑾瑜(右一)从小在东部长大,东海岸拥有许多年少的回忆,婚后依旧住在东海岸一带的她,经常与丈夫带三个女儿到海边骑脚车、野餐、玩沙,编织下一代的童年美好记忆。(图/新报业媒体)

字体大小:

气候暖化引发海平面上升,对于你我,第一个念头或许是:我们熟悉的沙滩是否会消失在海浪底下?其实,海平面上升所引发的问题更广、更深,对新加坡造成真实而迫切的威胁,需要从方方面面设想如何应对。

海平面上升不仅会影响你我的休闲生活,更会影响运输系统直接打乱我们的食物供应链,还会影响水供和引发健康隐忧。 观看以下视频,了解你我能做些什么来守护我们的海岸线。

在东海岸沙滩度过悠闲的周末,是蔡瑾瑜(46岁,幼儿教育讲师兼顾问)三代人共享的乐趣。

“我从小就住在东部,走过地下道就能抵达东海岸。小时候,父母会带我到东海岸的小贩中心吃东西,求学时期我和同学也经常到海边烧烤、野餐,还有在度假屋过夜。”她受访时回忆道。

婚后,蔡瑾瑜依旧住在东海岸一带。有了自己的小孩之后轮到她经常带三个女儿到海边骑脚车、野餐、玩沙。在疫情爆发前,小女儿有时突然想去海边捡贝壳,蔡瑾瑜若有空,母女俩就即兴到海边去玩乐,在大自然享受亲子时光。

然而,根据专家预测,到了2100年,新加坡的海平面可能上升一米。如果不采取任何行动,我国的一些景点及地方就有可能被海水淹没,这包括蔡瑾瑜熟悉的东海岸,还有西海岸、滨海城,甚至是市中心。

蔡瑾瑜说:“我不希望下一代失去我们的沙滩,我希望他们依然有机会在这里散步、骑脚车。”

蔡瑾瑜一家五口也和许多国人一样,享受在东海岸骑行的乐趣。(图/新报业媒体)

观看以下视频,了解面对海平面上升,我们有什么护岸对策,以便让你我能继续享有我们熟悉的休闲空间,保护属于我们的大自然环境。

情况到底有多严重?

很多人可能质疑:海水淹没新加坡,这种情况真的会出现吗?

其实,我国在2019年的平均海平面已经比1970年上升了14厘米。像《日本沉没》这部虚构的灾难片,今天也是许多国家和城市面对的不争事实。

随着海平面上升,雅加达面对更大的水患问题,导致印度尼西亚被迫迁都。威尼斯、东京等城市,同样有沉没的隐忧。

海平面会逐年上升,主要是气候暖化。人类焚烧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加剧温室效应,以致地球越来越热。海水受热膨胀,加上南北极的冰川急速融化,海平面跟着上升,估计到了本世纪末,海平面可能上升一米。

南洋理工大学亚洲环境学院高级讲师林肖恩博士指出:“新加坡基本上是平地,如果在地图上画条50厘米的线代表海面上升后的海岸线,你会发现大部分的市中心都将消失。”

要知道,新加坡是个四面环海的低洼岛国,土地面积只有728平方公里,有30%的土地平均还不到海拔五米。

公用事业局海岸防护署高级副署长何才德在受访时说,新加坡已经寸土如金。他强调:“我们无法奢侈地考虑向岛内迁移,所以我们要更早防患于未然。”

一米的威胁

一米,等于是小一学生的高度,有些人会认为“还好嘛,最多不是沙滩向内移?”

如果同时遇上极端涨潮和风暴潮的时候,新加坡的海平面甚至可能飙涨四、五米。

因此,如果不及早应对,新加坡人将失去很多自然休闲场所,例如东海岸公园、滨海城花园、樟宜海边、巴西立公园、双溪布洛等。

研究海洋珊瑚礁的国大生物科学系教授黄丹伟说:“一些研究显示,到了2100年,我们可能失去25%的红树林和海草栖息地。”

这些生态系统能净化空气、吸引鱼群和海洋生物,失去它们,无形中加剧气候暖化的负担。

有组织应对 探讨多功能方案

滨海堤坝既是蓄水池,也能在涨潮时自动关闸挡住海水,暴雨时开闸排水,解决了市中心的水患问题。(档案照)

早在2008年,新加坡已开始积极研究如何应对海平面上升的问题。当时,新加坡建设局(BCA)受委任制定沿海地区风险地图,以制定中长期应对方案。

公用事业局(PUB)在2020年开始负起全国海岸保护的重任,并和多个政府机构如市区重建局、国家公园局整体协作,带领全国共同应对海平面上升的威胁。

何才德说,新加坡的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挑战,必须量身定制,没有单一的解决方案,并且需根据气象学和海岸线的最新变化和数据,灵活应对。”

其实,受访专家认为,海平面上升带来危机,但也是打造新空间和海岸线的好时机。例如,何才德说,我们可以打造具多种功能的海岸防护措施,尽可能和社区的生活环境融为一体,为地少人多的新加坡提供更高素质的休闲场所。

最好的例子就是滨海堤坝(Marina Barrage)。它既是蓄水池,也能在涨潮时自动关闭闸门挡住海水,暴雨和涨潮时自动开闸排水,解决了驳船码头、牛车水、加冷一带的水患问题。它也是国人划船、放风筝、聚会的好去处,为都市注入活力。


物色护岸良方 打造全新景观

由公用事业局统筹协调的全盘应对机制,上至政府和各个政府机构,广及全民教育与参与,需要从方方面面设想如何应对。有一点是明确的,没有单一的药方,不同的地点要根据各自的情况找出最佳应对方案。在寸土如金的新加坡,方案更需要达到多功能作用。

一些人认为:新加坡这么小,建个高墙把新加坡围起来不就行了?何才德指出,这么做没有成本效益,也不实际。

何才德进一步说:“此外,海平面上升的研究还有很多不确定因素,例如会否更早发生?幅度会否超过一米?我们不能急于投入过多资源,也必须确保应对方案项具灵活性,能根据情况来调整。”

公用事业局正与多个政府机构和海内外专家一起研发和探讨可行方案,包括结合自然和人工、实用而美观的多功能方案:

1)自然防护

红树林可以作为海岸的自然防护,但却面对一些局限。(档案照)

新加坡正探讨以大自然为基础进行海岸防护,例如结合红树林和人工防护的建设。

研究红树林的海岸地理学家、新加坡国立大学地理系副教授丹弗莱斯(Dan Friess)说:“红树林的根系能够累积沉积物,并在周遭繁殖蔓延,逐渐扩大陆地的面积,这能降低海浪的冲击力。”

他解释说,红树林也能帮助对抗气候变化,因为它能吸收二氧化碳,抵消温室效应。这可说是一举多得,它是天然防护,同时能让鱼群和鸟类繁殖栖息。

不过,他也指出,天然方案有一定的局限,包括我们的海岸线不长,有时必须配合硬体的工程方案。

在哪里?双溪布洛湿地和巴西立公园就是采用人工修复红树林的天然方案。

2)硬体工程方案

向荷兰专家学习圩田技术正用于德光岛,预料2024年底竣工。(图/建屋局提供)

硬体工程方案包括建筑防浪堤、护岸堤、填海造岛。目前,新加坡的海岸线有大约70%受防浪堤保护。

我国正考虑采用填海造岛的护岸手段,在东海岸、滨海东到樟宜的岸外填海造岛,再用水坝连接小岛。这个“长岛”计划不仅可以应对海平面上升,也能创造新发展空间和蓄水池。

何才德说,我国正向其他国家吸取经验,调整配合成适合本地的方案,例如向荷兰专家学习圩田技术(empolder)。这是打造堤坝围绕保护低洼土地,同时能向外延申,创造更多土地,比起传统的填海,圩田的海堤更容易加高和改良。荷兰就把阿姆斯特丹机场设在围海而建的圩田上。

在哪里?建屋局正在德光岛建造圩田,预计在2024年底竣工,日后可根据这个经验来保护其他海岸线。

3)自然与硬件工程结合

克兰芝一带海岸的石坡,不仅是护岸的第一道防线,也让海岸线焕发生机。(图/国家公园局提供)

硬件工程未必单调、丑陋而有违自然。公用事业局正在探讨多功能的创新工程方案,与大自然和城市融成一体,例如:

    沿着海岸铺设的防护系统XblocPlus用地少,伸缩性大。(构想图/Delta Marine Consultant提供)
    • 防浪堤:怡丰城购物中心(Vivo City)附近的防浪堤,护岸之外,也注重设计,成为风景优美的濒水步道和海景餐饮休闲场所。
    • 石坡护岸堤:护岸堤的石块空间能让植物发芽生长,设计更亲自然。国家公园局在克兰芝长年受海浪侵蚀而退化的海岸,筑起400公尺长的石坡后,成功让红树林苗随着海浪漂到这里自然生长,成为护岸第一道防线,也让海岸线焕发自然生机。
    • 防护模块:利用像乐高式玩具的混凝土防护模块,沿着海岸线单层排列。它能叠建加高,可以栽种植物、加建看台和散步道,具有与都市发展建设融成一体的潜能,也能与大自然结合。当局正在验证国际海岸工程咨询公司Delta Marine Consultant的防护系统XblocPlus,评估它是否适合新加坡的海岸。

    齐心捍卫大自然资产

    面对海平面上升的威胁,新加坡应该及早行动,捍卫我们的大自然资产。

    何才德强调,这需要政府的整体协作,也需要全国人民齐心协力。

    不要忽视你的小举动:

    • 调整消费选择,选择更具持续性的产品和食品,如选择本土产品,减少供应链中的碳足迹;
    • 减少浪费、避免浪费水和食物,这些都能协助养殖场、水厂和工厂减少排碳;
    • 让下一代接触大自然,从而学习保护大自然;
    • 到自然区能避免踩到海草、采摘花朵树叶、砍折树枝、丢垃圾,以行动保护自然生态。

    共同打造新愿景

    作为全国海岸保护机构,公用事业局在提高我国对气候变化的韧性,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更重要的是,去年2月我国启动的2030年新加坡绿色发展蓝图(Singapore Green Plan 2030),有了明确的目标,全国齐心积极面对明日的气候挑战。

    专家认为,国民应该把握这个机会,为下一代提升居住和休闲空间。

    林肖恩说:“我们可以积极参与环境教育,思考要如何为下一代塑造怎样的新加坡,提出宝贵意见。”

    黄副教授也指出,新加坡的自然生态系统上千年来为我们带来居住环境、身心健康和经济建设的许多好处。

    “这是属于我们的自然历史,我们应该负起更大的主管权、更积极地去保护、爱护它,也有责任将这样的意识灌输给下一代。”


    关心大自然的保育,捍卫家园沿海地带,上网查询

    让我们一起创新、加强认知,共同参与吧!

    【《护岸有方》系列由公用事业局呈献,四之一】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