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人爱吃的虾面,以后可能大部分采用本地生产的食材来烹煮。政府宣布拨款另外1亿6500万元推动第二阶段的食品科研工作,包括增加本地农场所能生产的食品种类,并更加着重于应对食品安全挑战。
副总理兼经济政策统筹部长王瑞杰星期三(10月26日)在新加坡国际农业食品周晚宴上致辞时说,为新加坡食品故事科研计划(Singapore Food Story R&D Programme)提供多1亿6500万元的拨款,加上之前的第一笔1亿4400万元拨款,总拨款额超过3亿元。
王瑞杰说:“投资额显著增加,反映了我们对保障食品安全的承诺,以及对农业食品领域的价值和潜力的信心。”
新加坡食品故事科研计划于2019年推出,旨在支持我国加强食品保障和实现“30·30愿景”的目标,争取在2030年让本地生产的农产品能满足国人30%的营养需求,同时取得经济效益。这项计划至今已支持超过40个项目。
第二阶段计划SFS 2.0将建立扩大本地农场食品生产种类的能力,让农场除了目前主要生产叶菜、鸡蛋和鱼类外,也能生产果实类蔬菜和甲壳类动物。王瑞杰说:“我希望不久后,能常在小贩摊位看到主要用新加坡生产的材料烹煮的虾面。”
通过基因学(genetics)和培育鱼苗及种子等农业投入品,当局希望提升生产力和营养质量,并加强对疾病和气候变化的抵御力。
王瑞杰说,当局正探讨研发适合热带水产养殖的优质鱼苗,来提高30%的农业生产力,同时研究如何将常见鱼病造成的死亡率,从目前的70%至100%,降低到20%至50%。
开发新分析法 加强食安评估
我国计划强化生产未来食物的能力,包括针对食品安全评估开发新分析法,更好应对食品创新中意想不到的危害。
王瑞杰说,粮食需求急剧上升,并会持续增加,随生产力快速上升,食品生产对环境的巨大影响引人担忧。“我们须集思广益,以更低的碳足迹生产更多食物、改善食物营养和质量,减少食物浪费。”
林厝港农地在重新发展为高科技农业食品区时,将融入可持续、资源高效和循环发展的元素。永续发展与环境部长傅海燕星期三在亚太农业食品创新峰会透露,将委任多学科的团队为林厝港制定规划蓝图,并在下个月宣布设计顾问的招标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