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的沙菲克从事小贩行业还不到六年,就已经开了六个汉堡档口,甚至在美国纽约开店,将本地的小贩文化带出国门。他还成为行业导师,和有意当小贩的年轻人分享经验。

沙菲克(Lee Syafiq)是Ashes Burnnit汉堡创办人,2017年在黄金熟食中心开了他的第一个汉堡摊位,短短五年多的时间连开了六摊。今年9月,他还在美国纽约的新加坡式小贩中心“城市小贩”(Urban Hawker)开设首个海外店面。
然而,他的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20年,他在中央商业区开设第二个分店,岂料三个星期后,我国实施冠病阻断措施。这个摊位最终只能关闭,亏损了至少4万元。
沙菲克受访时说,4万元绝非小数目,幸好在工作团队的共同努力下,他很快就重新振作。“我有一个很棒的工作团队,平均年龄虽然只有27岁,但他们愿意吃苦,也愿意聆听食客的要求。”
他去年加入小贩培训计划,将自己的“小贩旅程”与想成为小贩的人分享。
坚持不懈做出贡献 获颁“杰出青年成就奖”
因为坚持不懈为小贩文化做出贡献,沙菲克星期四(11月3日)获马来报《每日新闻》颁发“杰出青年成就奖”。
沙菲克说,这个殊荣对他是很大的鼓舞,他希望有更多年轻人加入小贩行列,将本地独特的小贩文化发扬光大。
《每日新闻》的“杰出成就奖”创立于1998年,旨在表彰在教育、商业、艺术与文化、体育或社会工作领域有杰出贡献的马来族或回教徒人士。副总理兼财政部长黄循财受邀颁奖给三名得奖人。
他致辞时说,各得奖者的经历说明,每个人都需要他人的启发、教诲,或者在需要时得到扶持。唯有大家团结,互相支持,才能够造就了不起的事。
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亚洲语言文化学部主任哈蒂扎副教授(Hadijah Rahmat,64岁)投身教育界逾35年,她对文学界的贡献突出,获颁今年的“杰出成就奖”。

哈蒂扎通过文学作品,保留及推广马来文学。她曾花25年的时间,对马来文学之父阿都拉(Munshi Abdullah)进行研究,并出版了一本关于他的书籍。
她也致力于推广双语教育。在她的领导下,南大和国立教育学院计划在明年推出一门推广多元文化的文学课程,让不同族群学习他族的古典作品,从而促进对跨文化了解。
她说:“我认为新加坡人太崇尚西方文化和西方世界的英雄,忘记了我们也有自己的民族英雄。我希望通过教育,让不同种族的人了解其他种族的英雄,例如让马来和印度同胞认识华族文化中的孙悟空。”

《每日新闻》为庆祝创报65周年,今年设了“终身成就奖”,获奖的是新加坡马来音乐作曲及艺人协会(Perkamus)创办人尤索非(Mohamed Noor Mohamed Yusofe,85岁)。尤索非是本地乃至本区域马来音乐界的代表人物之一,创作了数百首马来歌曲,被誉为东南亚马来歌曲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