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家园 别让水成患

年轻时,陈明首(左一)就经常得在这条路上涉水而行。现在,她可以无忧地与女儿黄馨仪(右一)和孙女黄乐恩安全地过马路。(图/新报业媒体)
年轻时,陈明首(左一)就经常得在这条路上涉水而行。现在,她可以无忧地与女儿黄馨仪(右一)和孙女黄乐恩安全地过马路。(图/新报业媒体)

字体大小:

气候暖化导致海平面上升,受到威胁的不只是海滩,我们的家园和交通网络与设施也有被淹没的风险。我们应该及早寻求解决方案,在保护家园的同时,打造一个更宜居的城市。

观看以下视频,了解面对海平面上升,我们有什么护岸对策,以便让你我能守护家园,以及交通网络与设施。

水高至腰 淹水不便又危险

在小印度一带长大的诊所助理陈明首(69岁),仍记得1970年代的多实路(Dorset Rd)和奥云路(Owen Rd),每逢下大雨就会淹水。

“我记得有一次奥云路的积水,甚至涨到我的腰间!当时我20多岁,有事不得不出门,只好冒着危险涉水而行。”

陈明首说,小时候她不介意淹水,因为可以玩水,但是长大后就体会到淹水的麻烦。“巴士放慢、交通停滞,上班迟到,非常不方便。水在一两天退去后,到处仍是积水和淤泥。”

陈明首在1980年代搬到奥云路组屋后,淹水事件已经大为减少。“我觉得当局下了一番工夫,大概是改善了水流和疏通,现在即使下起滂沱大雨,也很少会淹水了。”

海平面上升 等于不退的水患

黄乐恩(7岁)身高1.1米,只稍微比一旁的洪水位计高出一些。(图/新报业媒体)

在新加坡,雨后所造成的水患通常很快就会退去,但根据新加坡国立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教授杨国柔的比喻,海平面上升像永久性的淹水,海水一旦吞噬土地,就再也不会退去。

杨教授指出,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是气候暖化,因为过去200多年来,世界各国因为工业活动和国家建设,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导致地球越来越热,海水水体受热膨胀,冰层加速融化。

气候暖化也加速水循环,带来极端气候,导致降雨量更高、更密集。新加坡在2021年4月的一场大雨,三小时内就达到161.4毫米,相当于该月份平均月降雨量的91%!

新加坡气候研究中心预测,到了2100年,气候变化可能导致新加坡海平面上升高达一米,相等于小一学生的高度。若加上风暴潮、涨潮,海平面甚至可能飙涨至四、五米。

要是放任气候暖化、海平面上升不顾,淹水将更严重和频密之外,根据南洋理工大学的扩增实境(AR)技术100显示的情景,在100年后的新加坡,海岸线可能就在丹戎巴葛地铁站的出入口!

海平面上升不仅会影响你我的家园,更会对整个工作供应链造成影响,引发环环相扣的冲击。观看以下视频,了解防护海岸线措施,如何能确保经济继续繁荣,保障我们的生计,让你我继续日常生活?

覆水难收 应及早规划对策

若新加坡长期淹水,天天只能以船代步,你我的生活会出现怎么样的改变?(图/新报业媒体)

有些人认为,海平面上升是很遥远的事,为什么现在就要处理这个问题?

杨教授指出,应对海平面上升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做到,加上目前还有很多不确定因素,需要许多研究和数据、动用很多资源和人力,影响许多利益相关者,我国必须未雨绸缪。“等到海水淹上来才去设法解决,就已经太迟了。”

此外,杨教授说,寻求防护应对措施绝不简单,它必须是全方位的,既能避免海水涌入,也要能够将雨水排放出去,以防止内陆淹水。

公用事业局海岸防护署高级副署长何才德受访时说,新加坡过去数十年来持续加强全岛沟渠排水能力、提升沟渠设计标准,已经改善许多容易淹水的地区,例如陈明首所住的奥云路小印度一带。

由于土地有限,不断扩建沟渠并非长久之计,因此公用局从去年开始采取更具成本效益的防洪措施,包括加强测雨能力、添购防洪应急车,以及测试防洪栅栏。比如,为地下层地铁站进行防洪,当局制定要求,在地铁站的入口处添加楼梯和斜道,用意就是要让入口处比路面高,大大降低淹水的风险。

如今当局更要与各机构、组织与利益相关者携手,共同为海平面上升与水患寻求最恰当的应对措施。

淹水破坏家园 扰乱生活步伐

陈明首当年得涉水往返住家,她祈望子孙无需面对淹水造成的种种不便。(图/新报业媒体)

有人笑说本地组屋建得高,组屋底层(void deck)有缓冲空间,不怕淹水。但试想想,即使水不会淹进高楼住家,家园若成泽乡,居民怎么进出呢?此外,基础设施受到破坏、断电、受困,生活步伐将被迫停顿,后果不堪设想。

何才德说,家园和土地是我国的珍贵资产,是国人共享天伦乐的地方,除了具经济价值,也承载着无形而无价的意义,不能遭水患或上升的海水破坏。

海平面上升的话,受到威胁的不只是沿岸的住宅区。何才德说,新加坡四面环海,有30%的土地平均还不到海拔五米,这包括惹兰勿刹、丹绒加东等地区。当海平面上升,这些地带的住宅都将受到冲击。

交通规划 纳入淹水防范

乌节大厦旁的露天停车场在2010年的乌节路水患中,水位一度高涨,水深及腰。(档案照)

淹水会造成交通瘫痪停滞。2021年,武吉知马路在暴雨后淹水,车子受困。2010年,乌节路部分路段也因豪雨骤下,发生罕见的水患,导致车子在水中抛锚,造成交通阻塞。

何才德指出,若海平面上升,沿岸的交通网络如东海岸公园大道将首当其冲。

此外,新加坡是本区域的运输交通枢纽,若飞机因跑道淹水无法起飞、衔接马来西亚的兀兰关卡、大士通道被水淹没,将严重影响新加坡与外界的联系。

曾任陆路交通管理局(LTA)国际顾问团主席、有护岸项目经验的杨教授表示,樟宜机场、港口、关卡、地铁等交通网络,都是重要设施,一定要做足应对海平面上升的防范功夫。

我们做了什么准备?

守护家园我们做了什么防范措施?(图/新报业媒体)

1)展开区域研究

早在2008年,新加坡建设局(BCA)受委为制定沿海地区风险地图,而公用局在2020年4月受委为全国海岸保护机构,负责应对海平面上升对海岸线和淹水的风险。

当局将我国的海岸线划分成几个区域,包括市区-东海岸、西北海岸、裕廊岛等,因为各区域有不同的生态环境和用途,护岸方案必须量身打造。他们首先在2021年勘察比较高危的市区-东海岸区域,预料在2030年完成策划该区、西北区(林厝港、双溪加株和沿岸蓄水池)及裕廊岛的应对方案。

2)向海外专家取经

新加坡正向其他国家如荷兰、英国、美国学习,参考他们的最佳应对做法和最恰当的护岸策略,并由本地和海外专家合作,找出最适合新加坡的解决方案。

杨教授举例说,纽约市曼哈顿下城(Lower Manhattan)在2012年台风桑迪肆虐后,采取了多重护岸的防范,不但扭转了社区在气候变化下的弱势,保护居民、商业、基础设施和经济,同时也改善社会、自然和建筑环境之间的联系。“我们能从这样的例子吸取经验。”

与公用局合作应对淹水和项目规划的本地咨询公司CPG,其土木与结构工程部高级副总裁哈里曼认为,防洪和护岸方案在设计上必须具灵活性,让决策和执行机构能根据最新研究做出调整,避免过度建设或支出。

3)采纳科技

公用局正研发一个海岸内陆洪水模拟系统(Coastal-Inland Flood Model),用来模拟和分析各类极端天气对海岸和内陆的冲击,协助当局做出决策。因为气候暖化研究目前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系统能提供有用的数据,协助护岸的研究和策划。

公用局也为防岸策略征求创新提案,利用卫星图像和雷达等新兴传感技术,收集和分析海岸及内陆洪水相关数据。

公用局已在各个低洼地区的排水系统处安装了水位感应器,以及闭路摄像机。水位感应器能提供沟渠的水位数据,当局在豪雨骤下时能实时监测现场情况,协助当局根据实况更快采取应对行动。

4)携手合作 防洪多元的设计

公用局高级助理署长黄洁芳说,新加坡的土地有限,护岸方案必须有增值与多元化功能的效益。公用局必须和不同政府机构整体协作,包括与市区重建局、国家公园局、建屋局等联手,共同保护家园。

市区重建局规划师陈育莹表示,市区重建局从城市规划的视角出发,将公用局的护岸策略纳入总体规划中。他们也会根据各别区域的独特生态环境和用途,护岸的同时也争取创建多元化功能的空间,例如在社区纳入更多消闲空间的设计。

各机构都齐心协力将防洪纳入规划中,争取最大的效益。例如,自2011年开始,填海土地都比平均海平面高出至少四米,新建造的关键基础设施如大士港口(Tuas Mega Port)、樟宜机场第五搭客大厦,也会比目前的平均海平面高出至少五米。

混合性手法 打造多功能方案

公用局已经采纳自然与硬件工程的混合手法,例如结合红树林和人工防护的建设,或建造促进多样性生态的防浪堤、石坡护岸堤,打造出多功能的解决方案:

例子1——ABC水源计划:防洪 休闲 美化

碧山-宏茂桥公园成功打造成多功能公园。(图/国家公园局提供)

在“活跃、优美、清洁 – 全民共享水源计划”(简称ABC水源计划)下,碧山-宏茂桥公园与加冷河修复成多功能公园:当局以大自然为轴的亲生态技术加固河岸,公园能防洪、同时增添休闲空间,为家园更添活力和多元价值。

例子2——地下储水池:充分利用空间

史丹福地下储水池能储存所收集的雨水,再将雨水引回沟渠,并排入滨海蓄水池。储水池上面的空间也被充分利用。(档案照)

CPG公司和公用局合作建造的史丹福储水池,充分利用排水和分水渠系统周边的空间。

哈里曼说,地下储水池建在植物园附近,能储存从荷兰路一带收集的雨水,过后将雨水引回沟渠,并排入滨海蓄水池。储水池上面的空间,则是旅游巴士停车场和国家胡姬苗圃地,毫不浪费土地和空间。

全民参与 增强社区韧性

永续发展与环境部长傅海燕(白衣者)出席首场“护岸有方对话系列”对话会。(档案照)

当陈明首知道若任由海平面上升,就会像永久性淹水时,她表示:“我们不能让这种事发生,代价太高了。”

不过,你我能做些什么吗?

专家认为,个人若发挥协作力量,不让地球继续“发烧”,就有机会改善劣势,放缓海平面上升的速度。环保、节能省水、减少不必要消费、选择本土产品,这些小举动都能协助新加坡减少碳排,为地球尽力。

杨教授说,新加坡人一起努力,就能创建一个更加强大,更具韧性的城市。

“国民和社区的无数利益相关者应该积极参与,与当局携手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威胁,主动掌握管理家园的自主权。若靠政府单方面决策,将非常艰辛,事倍功半。”

今年10月,公用局已主办了两场“护岸有方对话系列”的对话会,邀公众一起探讨如何避免我国海岸线受海平面上升的威胁,共同打造更宜居的环境。在10月中举行的首场对话会就吸引了大约135名来自不同领域的公众,针对市区—东海岸的海岸线防护措施展开讨论。

何才德认为:“社区韧性和集体应变的能力非常重要。大家最了解自己生活的社区,最能提出实用的建议,更能推动护岸和改造方案,共同打造理想的居住空间。”


捍卫家园,上网查询

让我们一起创新、加强认知,共同参与吧!


更多相关报道:
● 为下一代 守护海岸线

【《护岸有方》系列由公用事业局呈献,四之二】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