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行业最新一轮的裁员潮已经涌向新加坡,在短短数个月,谷歌、Meta、冬海集团(Sea)和Carousell等大公司接二连三宣布裁员。这些科技人才在遭遇裁员后,到底何去何从?
一直求才若渴的公共部门、非营利组织,以及初创公司又能否在此次科技业裁员危机中,找到发展契机?
在微软工作八年、雷蛇(Razer)三年,且经历一次初创网络交易平台倒闭后,今年47岁的陈永和又再次面对失业。
插图/何汉聪
联想电玩笔记本拯救者前亚太区销售总监陈永和:“这次被裁员是让我尝试新跑道的一个契机。只要能够以这样的视角来看待事物,你就会对未来的规划看得更清晰。”(曾坤顺摄)
我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私人企业。虽然工作很愉快,但我常自问能如何为社会做出贡献。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有了孩子后,我的工作能否对社会做出贡献,对我来说变得更重要。——希伯德(Meta裁员后加入OGP)
大公司的工作环境相对更成熟和稳定,岗位任务和内部工作流程更清晰,员工或无须考虑太多行业和公司变化,这会让他们在加入创业团队时面临潜在的不适应风险。科技巨头员工的专业水平通常会更高,工作方法往往成体系,也能为创业公司带来成长的动力。——蒋长浩Cobo联合创始人、谷歌和脸书前计算机科学家
字体大小:
科技行业最新一轮的裁员潮已经涌向新加坡,在短短数个月,谷歌、Meta、冬海集团(Sea)和Carousell等大公司接二连三宣布裁员。这些科技人才在遭遇裁员后,到底何去何从?
一直求才若渴的公共部门、非营利组织,以及初创公司又能否在此次科技业裁员危机中,找到发展契机?
在微软工作八年、雷蛇(Razer)三年,且经历一次初创网络交易平台倒闭后,今年47岁的陈永和又再次面对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