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莉玛:提供安全对话空间 助青少年辨别社媒信息真伪

新加坡国立大学护理系四年级生陈彦霓希望通过参与“和谐大使计划”,在社区落实促进种族与宗教和谐的项目,增强居民间的凝聚力。(卓祾祎摄)
新加坡国立大学护理系四年级生陈彦霓希望通过参与“和谐大使计划”,在社区落实促进种族与宗教和谐的项目,增强居民间的凝聚力。(卓祾祎摄)

字体大小:

本地近来发生的青少年自我激进化事件令人担忧,哈莉玛总统强调,我国应为青少年提供可好好提问与对话的安全空间,让他们向可提供正确信息的专家学习,以打击具误导性和混淆视听的社交媒体论述。

哈莉玛星期天(2月25日)为公民组织“和平玫瑰”(Roses of Peace)10周年庆祝活动致辞,谈及新加坡最近发生的青少年自我激进化事件。她说,受影响青年的改造工作进展良好,我国也须继续努力打击错误的极端内容,解释伊斯兰国组织(ISIS)并不代表回教思想和回教徒。

她也说,年轻人缺乏生活经验、好奇心强,也易受影响,心思容易被他们认为不公正的事件所占据,而这样的情绪会被一些组织利用。

内部安全局上周发文告透露,一名15岁少年在网上接触极端内容后自我激进化,甚至萌生在本地热门旅游景点将非回教徒斩首的念头,去年12月正式被拘留。另一名自我激进化的16岁少年也接到限制令。

哈莉玛说,当前的新加坡是个蓬勃的多元文化城市,这有赖我们的建国先辈意识到,只有通过集体力量才能实现稳定发展和建立凝聚力。

她提醒各宗教社群抵制内视倾向,坦然接受彼此的分歧。“这是我们和谐共处的基石。与其把分歧放一边,我们正视分歧、学习与它们共存,并庆贺这些差异。”

哈莉玛也在活动上为淡马锡基金会和公民组织“和平玫瑰”携手推行的“和谐大使计划”(Harmony Champions Programme)主持推介。

80青少年当“大使” 培训后促进种族与宗教和谐

这项计划旨在协助青少年掌握技能,成为促进种族与宗教和谐的领袖。培训课程包括发现隐性偏见的工作坊、了解新加坡的多元和挑战,以及对话技巧工作坊等。近80名青少年加入首届计划。

参与计划的新加坡国立大学护理系四年级生陈彦霓(23岁)认为,年轻一代在数码环境中生长,对网络世界有一定了解,但还是有人在网上接触极端思想内容后自我激进化,让人担忧。

“我觉得除了在学校教导学生如何尊重和促进种族与宗教和谐,或许也可以进一步教导青少年如何识别网上的假消息,让他们懂得分辨对错,才不会那么容易受影响。”

陈彦霓也是社区组织实乞纳和谐圈的成员。她说,希望在完成培训课程后,自己能在实乞纳落实与和谐相关的举措,加强不同种族和宗教间的凝聚力。

加入计划的青少年也和宏茂桥集选区议员娜蒂雅,文化、社区及青年部社区关系与联系司司长吴绍兴等嘉宾展开对话。

当被问及我国是否应通过加强执法来避免青年自我激进化时,娜蒂雅说,很多时候这类案件会发生是青年觉得自己被孤立,试图寻找认同感和归属感,并非仅仅是受到宗教意识形态影响。

“我们必须继续展开交流和宣导工作,法律不一定能改变感到绝望或缺少身份认同的感受,拥有一群朋友、有社会包容,以及大家能相互理解却可以。”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