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选它来申遗?政府大厦前大草场与周边建筑群的故事

(制图/陈锐勤)
(制图/陈锐勤)

字体大小:

新加坡有意为政府大厦前大草场与周边建筑群申遗,争取成为我国第二处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的世界文化遗产。

国家文物局星期四(3月9日)宣布,将政府大厦前大草场与周边建筑群(The Padang Civic Ensemble)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UNESCO)的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之后开始预审评估环节,进一步研究上述地点,正式启动预计长达五六年的申遗程序。

2022年国庆之际,政府大厦前大草场正式成为新加坡第75个国家古迹。从19世纪初“杰克逊计划”(Jackson Plan,即新加坡首个城市规划蓝图)里的开阔空地,到如今用途多元的公共空间,大草场走过近200年光阴,在历史长河中见证本地社会变迁。

政府大厦前大草场见证新加坡历史记忆

有关新加坡历史的早期故事中,可看到对大草场的记录。国家图书馆季刊“BiblioAsia”(2022年4月至6月号)的文章讲述,《马来纪年》形容大草场是“在淡马锡河河口附近的平原”。根据传说,巨港王子桑尼拉乌他玛登陆时,正是在此处发现了一头狮子因此用“狮城”为本岛命名。

英国殖民者到来后,大草场的用途再次改变。根据新加坡资讯百科(Singapore Infopedia)介绍,相传莱佛士在新加坡河登岸时,看到海边荆棘间存在一处平坦土地,当即决定将其留作公共用途。

然而,彼时官员并未严格执行这一安排,好在莱佛士于1822年及时介入,大草场作为公共空间才得以保留。

在1828年杰克逊计划的市镇规划图中,大草场被标为“Open Square”,之后此地再次更名,叫作“Esplanade”。两个英文名称都有“广场”之意,而后者更凸显其位处海滨。

这一时期的大草场作为民众休闲娱乐场所,同时也举行赛马、运动会与乐队表演等活动。

那时板球运动在欧洲殖民者中盛行,大草场成为最佳运动场地,新加坡板球俱乐部也在1852年应运而生,占据大草场西部一隅;50多年后,新加坡康乐俱乐部在东侧开幕,两座建筑作为大草场地标存在至今。

殖民时代工程测绘师约翰·特恩普尔·汤申(John Turnbull Thomson)1851年绘制的油画,描绘大草场早期样貌。(新加坡博物馆脸书)

自1841年起,每年的新年庆典也改在大草场举办,正式开启其作为节庆场地的新功能。

后来,大草场因为多元用途,变得愈加繁忙拥挤。据1845年底的《海峡时报》报道,殖民地政府为保障民众安全,不得不用护桩和铁链将大草场围起来,以免遭受“赛马的醉酒水手”碰撞受伤。

19世纪后半叶,大草场及其周边建筑逐渐成为殖民地的统治象征,在此举办的活动不计其数。

其中最为瞩目的,当属1887年维多利亚女王登基金禧年的庆典。活动上,殖民地政府在大草场竖起一座莱佛士铜像,面朝他曾经驶来的海岸,以纪念这位重要奠基者。

原本在大草场的莱佛士铜像,1919年为庆祝新加坡开埠百年才移到维多利亚剧院钟楼前。(海峡时报)

时光流转,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驻守英军向日本投降。可是就算新加坡的统治权转手,大草场的功能地位却并未改变。

日军占领新加坡后,曾在大草场举办阅兵仪式,向本地民众炫耀武力,之后也继续在这里进行其他庆祝活动。

战后,英国人卷土重来。1945年9月12日,盟军东南亚战区总司令蒙巴顿(Louis Mountbatten)在大草场旁的政府大厦主持日军受降仪式,本地民众随后也在大草场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游行,希冀扫清日占三年压抑的气氛。

进入风起云涌的独立与建国初期,大草场更见证了本地此起彼伏的政治与社会运动。

1959年12月3日,新加坡自治邦首任马来人国家元首尤索夫伊萨(Yusof Ishak)就职典礼在政府大厦前举行。新加坡邦旗升起,各队伍列队步过检阅台。(南洋商报)

1959年新加坡取得自治权后,新当选的立法议会在大草场举行群众大会,同年12月尤索夫依萨宣誓就任成为新加坡首位国家元首。

1963年新加坡和马来亚宣布合并,以及1966年新加坡首届国庆典礼,旧照片里都看得到大草场。至于建国后在大草场举办的国庆典礼,也成为不少本地民众的共同记忆。

2015年新加坡金禧国庆庆典在政府大厦前大草场举行。179部武装部队、警察部队和民防部队的各类型及用途车辆和配备参与了机动部队演出,场面壮观浩大。(档案照)

周边建筑群历史文化氛围浓厚

大草场以外,参与申遗的还包括维多利亚剧院与音乐厅、国家美术馆(前高等法院及政府大厦)、艺术之家(旧国会大厦)、亚洲文明博物馆(前皇后坊大厦)等周边建筑,国家文物局仍在研究具体申遗范围。

这些建筑中,与大草场联系最为紧密的,当属由前高等法院及前政府大厦组成的国家美术馆。其中,前政府大厦始建于1926年,大门入口的台阶处曾见证不少新加坡政治史上的重大事件,也先于大草场在1992年进入国家古迹之列

1966年8月9日,新加坡庆祝第一个国庆日,在政府大厦前广场举行国庆庆典。(南洋商报)

旧国会大厦建于1827年,曾作为某苏格兰商人私宅,后他租给殖民地政府,成为新加坡首个法庭。

上世纪50年代,殖民地政府将这幢建筑改为立法议会的议事场所,又在新加坡独立后,改名国会大厦,并与政府大厦同年成为国家古迹。1999年,临近的新国会大厦启用,旧国会大厦经整修后,于2004年以艺术之家的新面貌开幕。

大草场西侧是1862年建成的维多利亚剧院,以及1905年修建的音乐厅。维多利亚剧院原为殖民地政府市政厅,音乐厅也本是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纪念堂。1958年,作曲家朱比赛(Zubir Said)创作歌曲《前进吧!新加坡》,并在维多利亚剧院首次公开演奏。次年,新加坡取得自治权,这首歌经修改,成为新加坡自治邦的邦歌,即后来的新加坡国歌。

建筑群再向西延伸,是临近河岸的亚洲文明博物馆。这座建于1867年的建筑,曾是海峡殖民地辅政司署办事处与立法议会议事厅。同维多利亚剧院类似,为纪念维多利亚女王,大厦旁的广场在1907年命名为皇后坊。

1956年,新加坡第一任首席部长马绍尔在这里发表演讲,高呼民众追求的是“马来亚独立”(Merdeka)。1959年,新加坡取得自治权,民众到此登记为选民,要在立法议会选举中投票。新加坡在1965年独立时,人们也在这座建筑里登记成为新加坡公民。

申遗步骤复杂 或需五六年时间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世界遗产有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两类,共十项规定的遴选标准。要被列为世界遗产,申遗地点必须展现突出的普世价值,并且至少符合其中一项标准。

根据国家文物局文告,政府大厦前大草场与周边建筑群申遗属于文化遗产范畴,最可能符合其中“是一种建筑、建筑或技术整体、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现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这项标准。

to be an outstanding example of a type of building, architectural or technological ensemble or landscape which illustrates (a) significant stage(s) in human history;

申遗过程通常需要五到六年,分八个阶段进行。目前,文物局将在世界遗产中心(World Heritage Centre)和咨询机构的指引下,于3月10日正式提交申请,进行预审评估(Preliminary Assessment),同时研究上述地点。

根据世界遗产中心发布的2021年版《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新改革的世界遗产申报程序加入预审评估一项,旨在为缔约国提供与咨询机构加强对话的机会,包括与专家评审员协商,有助于确定潜在提名的可行性,避免把过多资源用在不太可能成功的提名上。

接下来,文物局还将进一步研究申遗对周边地区发展的潜在影响,并制定策略保护大草场。文物局也会就参与预审评估,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寻求建议,并评估申遗成功率和下一步。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