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100

陈川仁:主流媒体如《早报》扮演要角 摄影记者肩负如实​记录历史责任

字体大小:

摄影展的照片也勾起不少访客的回忆。78岁的谢明珠(退休)专程来看展,河水山大火的照片令她印象深刻。

摄影记者须肩负根据事实准确捕捉画面、如实记录历史的责任,通过照片为公众提供公正的视角,从而帮助人们了解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事情,主流媒体如《联合早报》在这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联合早报》举办的“定格百年”摄影展,星期三(4月5日)在来福士城购物中心开幕,展出早报摄影团队历年来捕捉的100幅作品,通过一张张黑白和彩色照片,带公众回顾本地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和早报新闻摄影的发展轨迹。

国会议长陈川仁受邀为摄影展主持开幕。他致辞时说,摄影记者要通过镜头说故事,并确保他们拍摄的画面是以事实为根据,一般只想要拍出美照的人并没有这方面的责任。

“摄影记者须肩负的责任包括记录历史、公正地讲述新闻事件,以及尽可能在照片中把事件的背景完整地捕捉下来……根据事实忠实地捕捉画面,对于帮助人们了解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事情至关重要。主流媒体如《联合早报》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联合早报》执行总编辑韩咏梅致辞时指出,摄影记者的使命是把现场带给读者,“摄影记者的特点是能够在新闻发生时,捕捉历史的瞬间。他们要用感知去了解采访的事件和对象,才能用镜头代替笔说故事,也须时刻保持新闻工作的警惕和敏锐,掌握环境的脉动。”

韩咏梅形容,定格百年摄影展是一部时代的巨作。摄影展的100张珍贵照片是由早报摄影主任李天锜带领摄影团队从早报的档案照中,根据五大主题,即新加坡国家发展、重大新闻事件、政治历程、社会人文,以及冠病疫情所挑选的,当中包括《星洲日报》和《南洋商报》的旧照片。

观展公众不仅有机会回顾许多珍贵的历史画面,如1951年加冷机场举行的航空节,也能看到近期拍摄的照片,如去年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边境恢复通关首日,及政府抗疫跨部门工作小组今年2月举行的最后一场记者会。每张照片都附上说明,部分照片也注入动态效果,访客只要扫描作品的QR码,就能看到静态的照片“动”起来。

林任君熊俊华回忆采访李光耀访华经历

《联合早报》前总编辑林任君和退休摄影记者熊俊华(73岁)也出席了摄影展。1988年9月17日,时任总理李光耀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与当时的中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邓小平会面,随行记者包括那时担任早报执行编辑的林任君与高级摄影记者熊俊华。林任君看到摄影展上记录这个画面的照片时,回忆起当时的采访经历。

他说,他们那时须要通过长途电话报新闻,但中国当年的通讯设备还不完善,无法从成都直接拨电至新加坡,电话须通过上海才能转到新加坡。“有一次我的一篇稿还没发送完,熊俊华传了照片后,就在电话中帮我念稿,请新加坡总部的同事帮我把这篇稿打出来。假如不是他帮忙,那则新闻可能就发不过来了。”

熊俊华也说,在国外传送照片非常不容易,除了摄影器材,还要带冲洗照片需要的放大机、显影剂和定影剂,以及专门的照片传真机。黑白照片须传半小时,彩色照片则要传三次才能成功。

摄影展的照片也勾起不少访客的回忆。78岁的谢明珠(退休)专程来看展,河水山大火的照片令她印象深刻。“大火发生时,我在牛车水的家中,虽然看不到火灾现场,但是我记得天空被染红了。我当时很害怕,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看到2004年4月20日尼诰大道坍塌事件的照片也让谢明珠倍感唏嘘。“我记得很清楚,因为其中一名不幸丧生的工程师,是我朋友的丈夫。”

定格百年摄影展从即日起至4月9日(星期日),上午10时至晚上10时在来福士城购物中心三楼举行。邻里摄影展、摄影讲座和图像转印工作坊也会从4月8日起在勿洛公共图书馆、裕廊区域图书馆、兀兰区域图书馆陆续举办。

半世纪前同赴联络所报到入伍 老照片定格老兵半生情谊起点

两位老兵当年同赴芳林联络所报到入伍,相识相知五十余载,一张珍贵的照片将这段友谊的起点永远定格。

这张照片是配合《联合早报》百年报庆举办的定格百年摄影展中展出的100张精选照片之一。

我国在1967年开始推行国民服役制度。1968年5月,谢晶良(85岁)与蔡仁和(79岁)前往芳林联络所报到。二人分别在义安学院和南洋大学毕业后应征入伍,不过谢晶良因为入学较晚,与比他小六岁的蔡仁和同批入伍。

当天共有一百余人报到,谢晶良与蔡仁和在服役时分别是第20炮兵营的中尉和三级士官。在以色列教官的严格训练之下,二人在同甘共苦中诞生的友情变得更加牢固。

五十多年过去了,两个人仍通过WhatsApp短信和视频电话维系着这份珍贵的友情。他们在看到本报发出的“镜中人”寻人启示后主动联络报馆,并在星期三(4月5日)摄影展的开幕仪式上分享了这段故事。

谢晶良说,他在看到寻人启事中的入伍照片后很激动。他们当年并没有这张照片,他后来小心收藏起报纸上刊登的照片,却在十几年前因为搬家而遗失,因此深感惋惜。这次二人各获赠一张冲印出来的入伍照片作为留念。

蔡仁和说:“我希望现在的年轻人可以珍惜我们建国一代打拼出来的成果,并把国家建设得更好。”

亲睹历史事件现场照片 公众大感惊奇

偶然路过展区的萧咏翰(30岁,卫浴用品销售公司经理)被展出的照片吸引而驻足。最令他感到震撼的,是亲眼看到部分历史事件的现场照片。他说,“大部分历史事件我都在课本上学到,但没见过照片。亲眼看到事件的照片让我在感到惊奇之余,对事件本身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2015年,萧咏翰曾加入国会大厦前吊唁建国总理李光耀的队伍,不过在展出的相关照片中没找到自己的身影。

摄影展吸引的不只是来找寻回忆的国人,还有慕名而来的摄影爱好者。本地影艺研究会摄影交流平台的部分成员也在星期三来观展,除了重温曾经的历史瞬间,也研究照片的拍摄手法。

朱建安(退休人士,70岁)是影艺的一名成员,他对于展出的一张闪电照片情有独钟。这张照片是将去年4月17日晚上9时开始的16分钟内拍摄的14张闪电照片合为一张而成,当天本地多处下起倾盆大雨,南部更是电闪雷鸣。

“我没有尝试过将如此多的画面合成起来拍摄闪电,那一天的闪电我用较长的快门时间拍摄,没想到合成拍摄的效果这么好,闪电特别有层次。”

他希望摄影展可以提供每张照片的快门时间、光圈、焦距等具体参数,供前来“取经”的摄影爱好者参考。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