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处的租赁组屋搬离到另一个租赁组屋,最让杨苹兰不舍的,是多年来在邻里结识的老友。各自搬迁后,周末聚会的美好旧时光便和旧屋一样,成了一段回不去的过往。
配合市区重建局总蓝图的规划,大巴窑5巷两座租赁组屋的大多数租户已于今年3月陆续完成搬迁,在大巴窑、比达达利、兀兰等组屋区开始了新的生活。
在大巴窑5巷第29座组屋居住了48年的谢初华(71岁,建筑工人)和杨苹兰(65岁,校车职员)3月初搬到了位于兀里连路的另一个租赁组屋单位。
租赁组屋的空间虽然不大,但对长期生活在这里的租户来说,已然有了家的归属感,房间内零零散散堆满了他们长年累月积攒下来的家当。热心的义工团队上门帮忙92岁的潘建机(右)收拾物品,搬至新的租赁组屋。(白艳琳摄)
杨苹兰(右一)在大巴窑5巷第29座的租赁组屋居住了48年,闲暇时她总会在楼下走走,和街坊邻里聊聊天。她十分珍视和邻居间的情谊,以及每个周末居民们自发组织的聚会。(白艳琳摄)
从一处租赁组屋,到另一处租赁组屋,虽然只是一条街之隔,但对潘建机来说则是开始一段全新的生活。在搬完了最后一批家当后,潘建机站在房中央挥舞着手中的帽子,和这间居住了30多年的房子挥手道别,眼里满是不舍。(白艳琳摄)
字体大小:
从一处的租赁组屋搬离到另一个租赁组屋,最让杨苹兰不舍的,是多年来在邻里结识的老友。各自搬迁后,周末聚会的美好旧时光便和旧屋一样,成了一段回不去的过往。
配合市区重建局总蓝图的规划,大巴窑5巷两座租赁组屋的大多数租户已于今年3月陆续完成搬迁,在大巴窑、比达达利、兀兰等组屋区开始了新的生活。
在大巴窑5巷第29座组屋居住了48年的谢初华(71岁,建筑工人)和杨苹兰(65岁,校车职员)3月初搬到了位于兀里连路的另一个租赁组屋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