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救罕病女 捐1.6米小肠

王祈喃(左一)、杨银湘(左二)和二女儿在小女儿王荟瑄(右二)的病床前陪伴。(受访者提供)
王祈喃(左一)、杨银湘(左二)和二女儿在小女儿王荟瑄(右二)的病床前陪伴。(受访者提供)

字体大小:

本地十岁女童患罕见先天性肠衰竭,前后长达八年通过静脉注射输入营养液,父亲今年4月捐出自己1.6米的小肠,女童在进行高难度的小肠移植手术后,得以重获新生。

2013年,十岁的王荟瑄在鹰阁医院出生。第二天,她还没排便引起医生担忧,到了第三天,医生为她做了X光检查后发现肠道梗阻,决定开刀了解情况。

王荟瑄的父亲王祈喃(50岁)和母亲杨银湘(47岁)星期四(6月8日)早上接受《新明日报》访问。杨银湘透露,女儿从出生起就被指小肠无法吸收营养,不能正常进食,必须依赖全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简称TPN),将营养液注射入静脉。

“女儿刚出世那几年,这个罕见的病症无法诊断,我们四处求医,问了英、美、澳、日本等10多位国家的专家,也没有得到诊断或治疗方式。直到2017年,这个病症才有正式名称:假性肠梗阻(CIPO)。”

杨银湘坦言,由于病症罕见、在本地几乎没有先例,她和丈夫本就一头雾水,还要面对亲朋的疑问,十分沮丧。

随着王荟瑄成长,TPN逐渐难以满足她身体需要的营养,长期的静脉注射也让她的血管越发脆弱。

为了进出医院治疗,上小四的荟瑄也常要缺课,幸得同学帮她补课才免留级。

后来,夫妻得知高难度的小肠移植手术可能救女儿一命,王祈喃配对成功,为女儿捐出自己1.6米的小肠。

“一路看女儿饱受病痛折磨却很懂事,有时晚上都不用我们陪,我真的很心痛。只要可以,每个爸爸都会这样做。”

今年4月2日,父女俩同时接受总共长达10小时的小肠捐献和移植手术。术后,王祈喃泻了一个多月肚子,且不能食用油腻食物,但逐渐能恢复正常。王荟瑄则在恢复观察期,每周仍需要入院接受内窥镜检查。

据了解,王荟瑄是本地小肠移植手术的第二例。

完整报道,请翻阅2023年6月8日的《新明日报》。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