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专栏作者的专长和生活阅历各不相同,他们就时政与热点课题分享见解,也对生活中各种现象提出观察与反馈,丰富了早报的内容。
《联合早报》总编辑吴新迪星期天(7月23日)在早报百年报庆专栏作者交流会上,感谢专栏作者坚持不懈,为早报投稿所付出的努力。
吴新迪说,不管一家报馆的采编团队有多庞大,人才有多鼎盛,团队的知识面和接触面还是有其局限的。
“我们的专栏作者则各有专长,各有不同的生活阅历,你们的来稿,弥补了我们的不足,丰富了我们的内容,给我们的读者提供了不同的视角。”
吴新迪指出,早在社交媒体还没出现的年代,当中有不少作者其实已经在经营属于自己的“公众号”,已经在“圈粉”了。
“只是这个‘公众号’是出现在报章上的专栏,你们的粉丝其实就是读你们专栏的读者。所以你们是走在时代的前方,引领潮流者。”
建筑师、古迹保留专家、绘本作家及早报副刊专栏作者虎威(本名黄虚怀,65岁)自1992年起应邀为《四方八面》写专栏,就生活感触及文化古迹背后的故事等题材撰文。
“写作是我的爱好。很感谢早报有这样的专栏让我抒发感想和生活经验。我刚开始时每周供一篇稿,一直不断有机会练笔。无论工作再怎么忙,我一定准时交稿,一晃就是31年……我每隔几年将文章结集成书,回首一看,这些作品反映的是我生命不同阶段的经历。”
建屋发展局前稽查员刘立(72岁),2017年退休后开始投稿给早报交流站,时常针对日常生活和社会现象有感而发,至今超过70篇文章获发表。
刘立的来稿也会对政府服务提出反馈,褒贬皆有,当局有时会通过早报做出回应。例如,内政部7月中透过早报,回应刘立及其他读者早前呼吁当局加强取缔网络骗案的投函。
“早报交流站是本地少数让人们以华文交流的园地,像这样的空间在本地太少了。对于有关当局关注到我的一些意见,我很欣慰。”
来自香港的张立健(36岁)在2021年来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社会学系攻读博士课程,他从那时起开始投函给早报言论版,就人工智能、世界杯及东京奥运等课题,发表了10多篇文章。
他受访时说,投稿是为了分享他在学术书籍和文献中总结出来的理论,以及针对一些著名学者的名作和理论的观察。他认为早报是一个普及这些知识的好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