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第一型骨痛热症病毒过去两个月显著增加,取代之前占主导地位的第三型骨痛热症病毒。当局指这可能在几个月后导致病例激增,呼吁公众通过使用杀虫剂、驱虫药以及穿长袖上衣和长裤,预防被蚊子叮咬。

国家环境局星期三(9月6日)发文告说,7月份的第一型骨痛热症病毒(DENV-1)的病例占所有骨痛热症病例的55%,几乎是之前主流第三型骨痛热症病毒(DENV-3)所占的17%的三倍。

文告指出,原本较不普遍的骨痛热症病毒血清型比例的上升情况令人担忧,因为根据过往情形,这意味着骨痛热症病例数个月后会激增。

环境局吁公众采取“S-A-W”防护措施

环境局因此呼吁公众立即采取行动,防止病例激增。除了移除没流动的水之外,公众应该进行简称为“S-A-W”的防护措施,避免被蚊子叮咬,包括在屋内阴暗角落使用杀虫剂、定期使用驱蚊液,以及身着长袖上衣及长裤。

已经感染或疑似感染的人,也应该使用驱虫液和采取其他”S-A-W”防护措施,避免蚊子继续叮咬,进而将骨痛热症病毒传播给其他蚊子或患者的邻居。

延伸阅读

本地骨痛热症病例略升 上周新增214起
本地骨痛热症病例略升 上周新增214起
第二季两人死于骨痛热症 第一型病毒病例大幅增加
第二季两人死于骨痛热症 第一型病毒病例大幅增加

本地上周新增214起骨痛热症病例,截至2023年9月5日,今年已通报超过6200起病例。目前有48个活跃的骨痛热症高风险区,其中13个出现超过10起病例。大巴窑区内目前就有六个大型红区,主要集中在大巴窑1巷、1A巷和2巷,当中两个分别有319起和177起病例。

同时,科学园通道(Science Park Drive)和伦多环道(Lentor Loop)个别出现传播率快的红区。科学园通道新增17起病例、累计29起,伦多环道新增11起病例、累计24起。

环境局表示,将继续与市镇理事会和跨机构骨痛热症防治小组的伙伴合作,遏制黑区内的病毒传播,包括通过良好的环境管理消除害虫,以及检测和清除蚊子滋生的温床。环境局也已经与基层领袖、社区伙伴和义工密切合作,展开超过380次宣传活动,教导居民如何避免蚊子繁殖,保护自身和家人。

在高风险区,约68%的伊蚊是在住家繁殖、29%在公共场所、1%在建筑工地,另有2%则是在其他设施繁殖。环境局劝请公众和社区采取行动,遏制伊蚊繁殖和避免病毒传播,包括松动泥土、清除花盆盘、倒置水桶、更换花瓶的水,以及确保排水沟通畅和放置杀虫剂。

公众应时刻提高警惕 预防骨痛热症

杜克—国大医学院新发传染病重点研究项目黄英勇教授说,公众应时刻提高警惕,预防骨痛热症,如果等到病例增加未免太迟。虽然骨痛热症病例一般上集中在4月到9月份,但过去曾出现12月份的病例比年中还高,因此不能松懈。

他也说:“骨痛热症病例数每年都波动,每五到七年就会发生一次大爆发。 尽管新加坡已持续加强病媒的控制,但由于不可控的因素,包括传播的病毒毒株以及我们人口对特定类型病毒毒株的免疫力,疫情还是会持续发生。”

传染病专家梁浩楠医生指出,目前病例增加不是因为学校假期,而是人们出国导致预防措施松懈,因为一般上伊蚊从产卵到感染人类需要七到十天的时间。他也对主流毒株转为第一型病毒表示担忧,因为这意味着人们难以预料事态的发展,而且二度感染不同的毒株,病情会更加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