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诈骗案层出不穷,本地公众认为自己成为网络安全事件受害者的可能性有所增加,年龄越大,越觉得自己有可能成为受害者。

新加坡网络安全局星期六(9月9日)公布2022年网络安全意识调查结果。调查主要是想了解公众对网络安全措施的认知和使用习惯,共有1051人15岁及以上者参与。

网安意识调查自2016年起,每年进行一次,从2020年开始,每两年一次。

60%的受访者认为他们的电脑或设备受威胁的可能性较高,比2020年高出近17个百分点。43%受访者也认为自己可能成为网络诈骗的受害者,比2020年高出11个百分点。

29%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去年成了网安事件的受害者,比2020年略降三个百分点。这当中,年长者占少数。三至四成的15岁至54岁受访者曾至少一次受害,反观,仅两成55岁及以上受访者曾受害。

调查也发现,公众在良好网络卫生习惯方面有所进步,但依旧有疏漏。

2022年的调查请受访者识破两封钓鱼邮件,七成受访公众能识破至少一封,识破两封的仅有四成。不过,九成受访者能辨识至少一条钓鱼短信。

35%的受访者在所有网络账号和应用都设置了双重认证(2FA),比2020年高出13个百分点。

逾八成受访者手机上安装了网银、交通、电子商务等应用。50%受访者安装了网安应用,比2020年高出11个百分点。然而,在收到推送后立即更新移动设备软件的受访者自2017年起持续减少,更多人选择看了新版本评价后才决定是否更新。

网安局将在9月底推出第五届全国网安意识运动

网安局将在9月底推出第五届全国网安意识运动,通过路演、企业合作、社交媒体及户外平台的宣传,鼓励公众采用届时将推出的四个全新“网络贴士”维护网络安全及防范诈骗。

网安局局长许智贤指出,网络犯罪分子不断设计新的诈骗策略和方法侵入设备,造成的损失金额正显著增加。“政府将加大力度保护网络空间并培养网络安全素养。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尽一分力,采取良好的网络卫生习惯,以保护我们珍贵的东西。”

纳迪娅(Nadiah,32岁,行政人员)去年在Carousell上卖二手手提包,却被钓鱼邮件骗走580元。根据报案内容,买家催她确认收款,她扫描电邮收到的假冒付款QR码后,打开像储蓄银行网上银行登录页面的网页,输入了自己的网银登录信息,也按提示输入了一次性密码(OTP)。她当天收到银行电邮提醒她已设置数码令牌(digital token),还得知有人先后转走了360元和220元,立即通知银行并报警。

她受访时坦言,当时只发短信问友人储蓄银行网上银行是否须登录,友人并未当面看到网页就告诉她须登录,于是照做。她说,原本在外购物,对方催促让她乱了阵脚,如果多看几眼网址,可能就不会上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