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当中国武汉传出肺炎疫情时,国家传染病中心掌握的初步消息是,这是一种类似2003年在香港暴发的沙斯病毒。国家传染病中心临床主任苏安·华素医生指,作为抗疫第一线医疗机构,团队迅速做好了应对的准备,但他从未想过的是,病毒来得如此凶猛,疫情拖得这么久。
那一年的农历新年期间,陆续有冠病确诊者入院,当医疗团队发现没有症状的确诊者也能散播病毒后,苏安·华素知道,这将是一场持久战。
接下来的事态发展是,病毒在社区蔓延,政府不断调整防疫措施,等疫苗面世后全民接种,期间又不断有变种毒株出现,让医疗体系疲于应付。现年46岁的苏安·华素和团队,也度过了漫长的三年多抗疫期。
在疫情期间,苏安·华素身兼多职,除了本职工作,还担任冠病治疗工作小组主席,也与国家公共卫生和流行病学单位合作,提出多项改变冠病治疗工作流程的建议,并最终在全国落实,包括无须入院的拭子检测计划,以及一套评估确诊者是否须入院还是可居家康复的标准。
苏安·华素的这些积极贡献,让他成为2023年“仁心奖”得主之一,星期四(10月12日)从总统尚达曼手中接过奖项。
苏安·华素:流行病随时可暴发 须建立具韧力综合系统应对
这场让许多人经历生离死别的疫情,让苏安·华素深刻体会到,大流行病或地方流行病随时会暴发,我们须要建立一套具韧力的综合系统来应对。因为病毒不仅影响健康,就算疫情结束,还是可能以多种方式、持续多年影响人们的生命和生计。
“对于患者和家属来说,那是一段充满压力的时期——与世隔绝、独自离去也令人心碎。对医护人员而言,这也是非常紧绷的时期,但大家坚持不懈、团结一致,集中精力完成医疗使命。我希望这些经验永远被牢记。”
2023年“仁心奖”颁奖典礼由卫生部控股主办,并首度增设团队奖。今年共有70名从事医疗与护理工作的个人,与25个来自各大医疗机构的团队得奖。 尚达曼指出,医护人员向来是社会坚定不移的支柱,即使在艰难时刻,也是如此。他赞赏“仁心奖”得主,给所有人带来启发。
医生为客工制作七种语言防疫小贴士
另一名个人奖得主是亚历山大医院传染科顾问医生孙锦(35岁)。疫情暴发时,孙锦刚完成专科培训不到一年。她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回忆,2020年4月的一个周末下午,她接获要到客工宿舍负责冠病检测的来电,当下感到责任重大,也有些担忧,要如何让团队安全地进入宿舍为客工采样。
当看到被禁止外出的客工们,面带恐慌看着全副武装的医护人员,她马上意识到,除了找出是否有人确诊,向一些语言不通的客工传达正确的疫情信息和提供有用的防疫措施,也非常重要。
她开始以华语和英语录下防疫小贴士,请客工宿舍负责人传递语音信息。接下来,再找同事和朋友帮忙录其他语言,最后扩大至有泰语、淡米尔语、缅甸语、孟加拉语等七个版本。她也与一群志同道合者,积极投入协助客工的非政府组织My BrotherSg的活动。
“记得在疫情期间,有一个为医护人员鼓掌的活动,当客工宿舍负责人传来短片,客工们站在窗边,打开手机灯光,努力拍掌为我们加油时,当下真的非常感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