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已集体出售的黄金坊,许多人都知道它曾是“小泰国”。其实,它还有一个特别之处:打地基时使用的不是常见的H字型钢,而是钢轨桩。

我国先驱结构工程师黄唯亮星期三(10月18日)逝世,享寿90岁。黄金坊就是黄唯亮生前负责的项目之一。

建筑业在为新楼打地基时,一般会使用H字型钢。然而,建造黄金坊时,却罕见地使用了钢轨桩(steel rail pile)。黄唯亮的长子黄昭仁星期六(21日)在京士路圣依纳爵堂(Church of St Ignatius)灵堂受访时说,这个做法当时在新加坡很罕见。当年黄金坊的承包商问黄唯亮,有一批现成的钢轨,是否可以用它们来代替H字形钢。在经过精确计算后,黄唯亮呈交施工方案,并获当局批准,为工程省下不少成本。

没人料到,在30多年后的2004年4月20日,黄金坊后方的尼诰大道地铁环线地下工地临时护墙坍塌,四人丧命。不过,这起事故完全没有影响到黄金坊的结构,因为作为抗滑桩的一种,钢轨桩可加固地面岩体的稳定性。

黄唯亮于1933年5月26日在马来西亚出生。他于上世纪50年代在英国完成学业后,在知名工程顾问公司奥雅纳(Ove Arup and Partners)找到工作,并于1968年设立奥雅纳新加坡办事处。1969年马来西亚发生513事件后,他举家搬到新加坡。他在1993年离开奥雅纳。

黄唯亮负责过的项目还包括华侨银行大厦、大华银行大厦等。在本月20日刚刚迎来50周岁的悉尼歌剧院,则是黄唯亮早年参与设计的项目之一。

黄唯亮的二女儿黄婉菁(56岁)和女婿邱彬铭(54岁)联合创办ARC Studio Architecture + Urbanism,两人也参与设计达士岭组屋项目(The Pinnacle @ Duxton)。这个项目曾获2010年总统设计奖。邱彬铭受访时透露,当年在构思设计概念时,两人经常在晚餐时与岳父讨论遇到的挑战。他们参考了黄唯亮的建议,让工程师将支撑衔接七座组屋的空中天桥(sky bridge)的枕梁(corbel)隐藏在桥里,而不是外露,让组屋外观看起来更美观。

口头禅是“第一次就要做好”

黄婉菁说,父亲的口头禅是“第一次就要做好”,他平时做什么事情都很专注,兴趣爱好除了种植盆景、经典音乐,还无师自通学会了弹钢琴。“他是一位优秀的老师。作为专业的结构工程师,他总是告诉我,没有建造不出来的东西,要继续怀揣梦想。”

黄昭仁回忆说,樟宜机场刚开始建设时,父亲负责飞机库(hangar)的结构。黄昭仁仍清晰记得,父亲带着他们到工地参观。“他开车带我们来到那片尘土飞扬的空地,告诉我们这里将是未来的机场。爸爸为樟宜机场和新加坡的基础设施做出了贡献,我感到非常自豪。”

黄昭仁补充说,建筑师通常被认为是一座建筑的设计者,结构工程师则相对低调。其实要支撑建筑结构,背后离不开精密的数学计算,以及整个团队的贡献。结构工程师可以帮助建筑师探索什么样的设计是可行的,给建筑师信心。黄昭仁自身也是一名结构工程师。

曾担任黄唯亮个人助理长达17年的凌季莲(65岁)回忆说,大约30年前的一天,她刚向公司报销后拿到的约300元遭扒手偷走。黄唯亮得知后,竟二话不说,自掏腰包帮她补上了。“在那个年代,这个数目对我来说还是蛮可观的,他主动帮我补上,让我很感动。”

黄唯亮的遗体在将于10月23日上午送往万礼火化场火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