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上已有许多能够减少农业碳排放的技术和替代农耕的方式。若能推动农夫采纳这些技术,预计到了2030年,亚洲农产食品业的碳排量可减少约12%,相等于全球航空业去年全年的排放量。

新加坡虽非农业重地,不过可以成为资本、解决方案和技术的集散地,把促进亚洲农产食品业转型所需的资源,输送到印度尼西亚和越南等区域国家。

淡马锡控股、荷兰合作银行(Rabobank)、普华永道(PwC),以及碳排量测数据公司Terrascope,星期三(11月1日)联合发布了第三份“ 亚洲食品挑战”(Asia Food Challenge)报告,探讨如何为亚洲的农产食品价值链去碳。

根据报告,全亚洲约四分之一的碳排量来自农产食品领域。若进一步细分,在东南亚,这个比率高达50%;南亚45%;中国、日本和韩国则为17%。

报告说,亚洲农产食品业的排放虽然显著,但是人们对这个领域脱碳的关注,却远不及能源等其他领域。其实,目前已有许多现成的技术和农耕法,可助农产食品领域大幅度减少碳排放。例如,选用适合低耗水栽培法的稻米品种,或采纳干湿交替耕作方法。

延伸阅读

新加坡低碳ETF 让你投资地球的未来
新加坡低碳ETF 让你投资地球的未来
食品局成立两小组委员会 提高水产养殖效率与可持续性
食品局成立两小组委员会 提高水产养殖效率与可持续性

干湿交替耕作 可让甲烷排放减半  

干湿交替耕作是一种以歇性灌溉,取代长时间淹没稻田的耕作方式,可以减少高达48%温室气体甲烷(methane)的排放。

报告聚焦在五大减排环节——水稻种植、肥料使用、反刍家畜和猪只的饲养、食物流失和浪费,以及森林砍伐。环视农产食品价值链,多达三分之二的碳排来自上游,即在食品离开农场之前。

根据报告,“若按照我们预估的速度应用这些技术和耕作,到了2030年,亚洲农产食品业有潜能减少约12%的碳排量。这相等于近8亿4000万公吨的二氧化碳,大概是全球航空领域2022年的排放量。”

普华永道新加坡亚太区交易战略与运营主管斯金纳(Richard Skinner)在记者会上说,这些技术有好些其实并不昂贵,挑战在于如何推动小农户使用这些技术。

受社会、政治和地理因素影响,亚洲农产食品领域高度分裂,而小农户可投资的资源有限。

专家:我国可领导都市农业条例科技和基础设施发展

对于新加坡可以在转型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淡马锡农业食品投资总裁马世文(Anuj Maheshwari)回答《联合早报》提问时说,新加坡有超过90%的食物是进口,意味着是在“进口碳排放”。

“新加坡肯定可以发挥作用,作为资本的提供者、技术的提供者,以及为促进创新技术提供一个稳定的基地。”

荷兰合作银行食品与农业企业研究主管肯尼斯(Dirk Jan Kennes)则认为,亚洲城市人口稠密,因此都市农业会是一大重点,如何在城市环境中组织食品生产和加工供应,在未来二三十年非常重要。新加坡可以领导这方面的发展,包括相关的科技、条例和基础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