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华区内一个平时少人使用的多层停车场顶楼,如今转变成实验农场,让起步业者、大专学府和社区农夫等测试以不同的太阳能光伏系统为菜田供电。
耗资39万元打造的实验农场“裕华农光实验室”(Yuhua Agritech Solar Living Lab),位于裕廊东1道第354座的多层停车场顶层。建造经费由新加坡生态基金(SG Eco Fund),以及发起项目的裕华公民咨询委员会资助。
实验农场搭有10个棚子,上头装有不同透光度的太阳能板,也备有水、电和无线网络等基本设施。
八个通过筛选受邀入驻的机构,未来三年无需缴租,可免费在这里测试各种可持续耕作法,例如营养液膜技术、垂直气耕和鱼菜共生。
农光实验室今年5月开始运作,也是裕华区议员的永续发展与环境部长傅海燕星期六(11月4日)主持启用仪式。
傅海燕:政府望结合高科技农业和太阳能光伏系统
对于设立实验农场的目的,傅海燕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新加坡地方小,政府一直在探索怎么扩大太阳能板的装置空间,而农场面积大,所以就想试试看,尤其希望把高科技农业和太阳能光伏系统结合起来。
“很多时候,大家的印象是高科技农场需要很多能源,如果我们可以从太阳取得能源,那能源成本就会大大减低。”
茂丰农场创办人兼主席林宜谦是这个项目的其中一名顾问。他说,种植蔬菜和采集太阳能,两者都需要阳光,因此必须相互竞争。
“如果要最大限度地采集太阳能,可以把棚子都铺满太阳能板,但底下的植物就无法生长。我们希望可以找到一个平衡点,为新一代的都市农耕找到解决方案,让两者在同一个空间并存。”
根据文告,设立实验室的用意,是为了培育能够大规模利用太阳能为城市农场供电,并且种植多样化作物的企业。这也可为其他想要善用屋顶空间的社群,提供一个参考蓝图。
入驻者必须在未来三年定期汇报实验成果,并积极参与社区教育和推广活动。
拥有建筑系硕士学位的王优扬(32岁)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在本地开设农场。他目前正在研发可以让农场运作自动化的机器人,不时会把机器人原型带到农光实验室测试。
本地缺乏为农业起步公司设立的政府孵化器项目
王优扬说,本地缺乏为农业起步公司而设的政府孵化器(incubator)项目,一般私人孵化器项目的门槛又太高,所以这个实验室对他来说有很大帮助。
裕华民众俱乐部管理委员会的社区园丁是另一组入驻者,他们采用两种不同的水耕滴灌系统种植茄子、番茄和罗勒等蔬菜。
负责人许闻财(72岁)说,目前很多社区菜园都采用传统土耕,空间有限能种的东西不多。他们希望以后可以教导其他社区菜园使用水耕法,增加蔬菜的品质和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