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学生在学校假期选择参与志愿工作,度过充实且有意义的假期。受访慈善组织观察到,有越来越多学生选择在假期当义工,一些学生甚至主动通过电子邮件向慈善团体毛遂自荐,或通过社交媒体留言询问有关义工活动的详细信息。

47岁的郑素萍是新加坡慈济的全职志工,也是慈济人文青年中心内的静思书轩负责人。她近来发现,学校假期时,有学生会主动发电邮说要当志工。目前有五名年轻志工在假期时来书轩帮忙,其中一名是19岁的特需学生。

郑素萍指出,志工主要在这里负责整理和打扫书轩,以及在举办义卖会或活动时协助包装捐赠品。她说:“他们虽然年纪还小,心里却已经种下善良的种子,愿意尽自己的力量服务人群。”

从志工活动获取心灵力量

蒋劲毅(12岁)和姐姐蒋静芯(13岁)假期时积极参与人文志工活动。他们在静思书轩帮忙招待顾客、收银、补货,以及宣传慈济的慈善活动。

姐弟俩的父亲去年因肺癌逝世,面对家庭变故,他们通过志工活动找到抒发压力的出口,成为关爱社区的小天使。

蒋静芯说:“我们从小学习服务人群,妈妈也在慈济做志工,她很放心我们在这里做志工并结交朋友。”

延伸阅读

年轻义工“胆大心细” 疗养院办圣诞派对
年轻义工“胆大心细” 疗养院办圣诞派对
护联中心与国大开办义工课程 让学生学习关爱老人
护联中心与国大开办义工课程 让学生学习关爱老人

蒋劲毅从四岁开始便与母亲和姐姐一同参与慈济环境永续日的志工活动,为环保贡献心力。每个月的第三个星期三,他们风雨不改地在组屋楼下帮忙收集环保回收物品,并将它们分类回收。

蒋劲毅说:“时间是宝贵的,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做有意义的事情。”

积极投入志工活动的学生还有16岁的学生瓦杰拉(Vajra)和王自怡,她们在学校假期从网上了解慈济后,主动电邮慈济申请成为志工。她们强调做志工是为了心灵得到满足,做有意义的事情。

王自怡说:“父母亲都很支持我们在假期时展现我们旺盛的精力,走进社区服务人群。”

援助对象包括儿童与青少年的华社自助理事会也有不少学生加入当义工。华助会表示近年来新加入的义工有年轻化的趋势。

17岁的初级学院学生吴宣慧和袁雯熙获知华助会在假期为低收入家庭举办“准备上学咯!”嘉年华会,便义不容辞地与其他志工前来帮忙。

吴宣慧说:“与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做有意义的事情是一个很棒的体验。”

袁雯熙说:“做志工能让自己过得充实,也能从中得到满足感。”

她们在学校假期除了参加华助会的义工活动,也会参与其他慈善团体的活动,做有意义的事情。即使不在放假的时候,她们也参加华助会的功课督导小组,每个星期教导小学生功课,并策划活动让他们参加。

吴宣慧(右)和袁雯熙(左)都是初级学院学生。她们平日在华助会的督导功课小组当义工,帮忙指导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做功课和玩互动游戏。学校假期到了,也不忘帮忙华助会为低收入家庭举办“准备上学咯”的嘉年华。 (陈渊庄摄)
吴宣慧(右)和袁雯熙(左)都是初级学院学生。她们平日在华助会的督导功课小组当义工,帮忙指导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做功课和玩互动游戏。学校假期到了,也不忘帮忙华助会为低收入家庭举办“准备上学咯”的嘉年华。 (陈渊庄摄)

学校倡导志愿服务是一种生活方式 做有意义的事

在联华小学,学校积极倡导志愿服务作为一种生活方式。通过学校推行的“微笑计划”等活动,筹集物资捐赠给低收入家庭,学生们培养了爱心,并愿意奉献自己的时间,做有意义的事情。

联华小学品格与公民教育主任刘德财(51岁)受访时说,学校在这个学校假期也与“好人好事”慈善团体合作,首次推出流动慈善物资车计划,让学生在假期帮助别人。

届时,一辆罗厘将驶入校园,停在停车场。教职人员和约20名学生义工把筹集到的日常用品和食物整齐地排列在罗厘,让前来领取的受惠者选择所需的物品。

其中,学生义工如12岁的李幸茹,不仅帮忙包装学校捐赠的物资,也曾在学校假期协助分发捐赠物品给附近低收入家庭,为社区带来温暖。

她说:“毕业后,我还是会趁着假期回校帮忙包装捐赠的物品,因为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联华小学的李幸茹(左起)、梁品心(10岁),以及陈柏勋(9岁)都曾帮忙学校把筹集到的捐赠物品包装好给有需要的人。李幸茹更在假期时当义工,把捐赠的物品送给附近的低收入居民。她说:“毕业后还要回来学校帮忙包装捐赠物,做有意义的事情。”(特约张荣摄)
联华小学的李幸茹(左起)、梁品心(10岁),以及陈柏勋(9岁)都曾帮忙学校把筹集到的捐赠物品包装好给有需要的人。李幸茹更在假期时当义工,把捐赠的物品送给附近的低收入居民。她说:“毕业后还要回来学校帮忙包装捐赠物,做有意义的事情。”(特约张荣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