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生意也要有新包装或转型,才能继续守护祖传记忆和文化。国家文物局过去三年多在机构转型津贴计划下拨出近100万元,支持33个创新和转型项目,协助传统企业提升和开拓市场。
文物局回复《联合早报》询问时提供上述数据。2021年推出的机构转型津贴(Organisation Transformation Grant),资助传统企业(heritage businesses)和团体开发的项目,包括发展创新产品及服务、促进效率及技能传承与提升,以及通过科技改善运作系统。获得津贴资助的企业项目,每个可获最多4万元,至今已惠及中药行,以及传统食品、工艺、服装和香水等业者。
五年多前创立的本地米酒品牌W Rice Wine,主打产品是祖传秘方手工酿制的米酒。这个家族生意售卖存放至少三四个月的米酒。去年获机构转型津贴后,公司开发另一款产品,即酿成后存放一年,口感更香醇的米酒,准备今年8月正式推出。
酿酒手艺传承自家翁 保存早年温州人为本地留下文化遗产
公司创办人黄雪清(64岁)受访时说,酿酒手艺传承自她的家翁余兴梅。她说,家翁祖籍浙江温州,他1931年到新加坡谋生,几十年来在家用糯米酿酒,平时喜欢适量小酌,家里做菜也用这米酒调味。
余兴梅把手艺传授给五个子女,到了晚年,他把酿酒任务也交给孩子,但会亲自监督米酒品质。余兴梅2017年逝世,享年99岁。
如今把酿酒手艺发展成一门生意的是余兴梅的次子余纪忠和媳妇黄雪清。米酒品牌名字中的W,取自余兴梅英文姓氏Wu的第一个字母。
黄雪清说,家翁生前自制的米酒,风味独特,给家人享用,也分给亲友。亲友们鼓励他们把这米酒推出市场,介绍给更多人。
“家翁过世后,我们也认为应传扬这个米酒。那时市面上几乎没有本地传统米酒产品,我们2019年将品牌推出市场,让顾客上网订购。疫情时,很多人在家做饭,米酒销量很好,给予我们更大信心。”
他们约五年前开始在卡文路(Cavan Road)店铺酿酒,也进行一些门市零售。由于手工酿制,米酒产量不多,每个月出产约100瓶。
余纪忠(68岁)说,父亲那一辈,不少人会酿米酒,但手艺因无人继承渐渐失传。他指出,本地温州人社群非常小,如今他们一家人传承父亲的酿酒手艺,希望保存早年南来温州人为本地留下的文化遗产。
峇迪(batik)蜡染服装品牌Studio Gypsied,同样在去年获得机构转型津贴。
选用可持续方式生产 赋予峇迪新诠释
创办人爱绮拉·再依兰(Aqilah Zailan)有爪哇血统。约11年前,她在从事营销工作当儿,开创了Studio Gypsied。她选用与自己社群有历史渊缘的印度尼西亚爪哇峇迪布料,首五年里,在网上售卖自制的头饰和手提包,希望赋予峇迪新的诠释。
2019年起,在忠实顾客提供种子资金支持下,她全职投入这门生意,同爪哇峇迪工匠和裁缝合作,陆续推出融合峇迪元素的皮革包、峇迪夹克和衣裙,近两年更开始自己设计服装。
为让产品更符合可持续理念,爱绮拉开始选用以可持续方式生产,并获得认证的环保布料来制作峇迪布。她去年申请机构转型津贴,以应付较高成本,目标是为产品增值,让峇迪服装在可持续时尚领域立足。让她欣慰的是,环保布料不仅更柔滑,也更好地呈现蜡染效果,受顾客欢迎。
“津贴给予的资助让我有信心推出更高品质的峇迪产品,希望能借此开拓新的顾客群。”
新一轮的机构转型津贴正在开放申请,截止日期6月15日。详情可上网:go.gov.sg/otg-nh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