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结婚前先申购组屋,是许多本地男女恋情开花结果的标准流程,当中一些人甚至还没毕业就已申购组屋。然而,预购组屋制度可能鼓励年轻男女早点结婚,但也有可能提高离婚的可能性。
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的三名教授联合撰写新书“Kiasunomics 3”,其中一章讨论预购组屋(BTO flats)制度和婚姻关系,所引用的研究报告发现两者是有关联的。
国大商学院一组研究人员分析1996年至2011年的数据后发现,预购组屋居民的平均年龄比转售组屋居民低约五岁。此外,预购组屋居民和非预购组屋居民的年龄差距更大。这显示年轻夫妇倾向于选择预购组屋,也可能是预购组屋制度促使男女更早成婚。
另一方面,研究人员分析2000年之前到2010年之后的其他数据,发现25岁至29岁女性的结婚率从45%上升到将近六成,30岁至34岁男性的结婚率则从22%上升到37%。这条时间线同预购组屋制度的推出及制度过后扩大的时间点吻合。这两个组别的更多男女选择结婚,或是为了申购预购组屋。
不过,30岁至34岁女性的离婚率相应地从4%上升到7.2%,35岁至39岁男性的离婚率也从3.5%上升到6.3%。该趋势出现在上述结婚率数据的五年后,而预购组屋的最低居住年限(Minimum Occupation Period,简称MOP)基本为五年。换句话说,一些夫妇可能等到MOP一结束,就结束婚姻关系。
年轻夫妇冲动申购太大组屋 经济压力大或致离婚
研究人员因此推测,离婚率上升的一个可能原因,或许是预购组屋制度导致男女匆忙踏入婚姻。然而,是什么原因导致婚姻破裂?
研究人员接着比较组屋居民的消费模式。其中一项发现是相较于住在转售组屋的单身者,预购组屋夫妇的信用卡消费额会低7%,差距主要来自必需品方面的开销。这意味着后者为了存钱还房贷,可能减少个人开销。
从整体而言,预购组屋制度可能起到鼓励早婚的作用,但年轻夫妇承受的经济压力又可能损害婚姻关系,尤其是如果他们的原生家庭能提供的经济援助有限。
房地产系教授程天富是新书的其中一名作者,也是预购组屋制度调查的研究员之一。他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一些年轻男女结婚时可能没做好财务规划,冲动地申购了太大的组屋。他们的收入不高,须以现钱支付房屋贷款,经济压力因此变大。
有与会者在星期二(6月4日)的新书发布会上指出,男女离婚未必只是经济压力导致,也可能有其他原因。
针对这点,程天富告诉《联合早报》,研究结果取决于研究员所能获取的资料及数据。研究的确在预购组屋制度、婚姻和离婚率之间找到关联,因此无法排除该制度和经济压力是婚姻关系结束导火线的可能性。
“离婚的确可能有其他因素。比如为了申购组屋而早结婚,没充分了解另一半的性格,后来才发现对方不是合适的人选。但这类因素无法从我们的研究中看出来。”
程天富指出,若能获得其他资料及数据,希望进一步研究这个课题。
“这些研究有助于政策制定者了解,一些政策有时可能出现意料之外的后果。像是房屋衍生的相关问题,可能需要不同部门一起来解决。”
内政部兼国家发展部政务部长费绍尔副教授出席发布会后受访时说,学术研究不只让人更深入地了解政策所带来的结果,也能梳理政策和一些事物之间的互联性,有助于对政策进行反思。
新书是Kiasunomics系列中的第三部,透过以实证为基础的分析来剖析新加坡生活,探讨的课题包括气候变化、房地产价格和通货膨胀等。
新书的版税将捐出,为国大商学院的学生提供奖学金与助学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