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虽只占医院约10%的空间,却是整家医院惊人的“耗能王”。新加坡国立大学医院近年将“绿意”引入手术室的运作,不仅改用更环保的麻醉气体,也在手术室闲置时,减低空调和机械通风系统的用量,减少对环境的伤害。

地氟醚(desflurane)是本地医院常用的麻醉气体之一,虽起效时间较快,但对环境相当不友善,全球变暖潜能值(Global Warming Potential,简称GWP)为2530。这意味着,地氟醚使地球变暖的效力是二氧化碳的2530倍。这个麻醉气体甚至已在苏格兰被禁止使用。

为跟上国际脚步并给医院带来更可持续的运作,国大医院自2021年起开始减少地氟醚的用量,并逐渐以另一种名为七氟醚(sevoflurane)的麻醉气体替代。

至今,国大医院的地氟醚用量已减少95%,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降低1303公吨,相当于减少411辆在路上行驶的汽车。

七氟醚不仅一样有效,GWP也大大少过地氟醚,只有140。在困住热气方面,七氟醚对环境的危害也只有约地氟醚的20分之一。

延伸阅读

应对医疗需求和环保节能 兀兰医疗园可灵活“变身”
应对医疗需求和环保节能 兀兰医疗园可灵活“变身”
靠空气处理调节医院室温 理工院方案或可节能三成
靠空气处理调节医院室温 理工院方案或可节能三成

国大医院麻醉科顾问医生傅柏锜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指出,除了改用对环境影响较低的麻醉气体,医院也开始进行更多全静脉麻醉,给病患注射麻醉药丙泊酚(propofol)。

他说,地氟醚本身就不便宜,而且需要较高的浓度才能让患者保持在麻醉状态,因此一直以来都比其他麻醉剂稍微昂贵一些。“在改用更环保的麻醉剂后,我们减少了一些开销。照目前估计,包括额外的管道、注射器等其他成本,医院每年节省约34万元。”

医疗成本降低 惠及医疗消费者

院方可持续的运作方式,同时可为病患带来更负担得起的医药费用。傅柏锜说,若能更谨慎且有效地采用资源,整个医疗生态系统在环境和财务方面,都能变得更加可持续。“如果能够通过有效的资源利用来降低医疗成本,那么这些省下来的开销也应当会惠及医疗消费者。”

傅柏锜强调,只占医院空间约10%的手术室,由于需要时刻保持无菌的环境,消耗的能源远高于医院其他区域。“有研究显示,手术室的能源消耗是医院其他部分的四倍至六倍,我们因此有必要采取行动,让运作变得更环保。”

况且,手术室因对温度、湿度、气压和空气质量要求严格,加上须使用高强度的照明和专用设备,是医院名符其实的“耗能王”。

2022年初,国大医院开展一项试点项目,旨在研究优化手术室内空气交换(air exchange)的可行性。结果显示,通过优化空气交换率,手术室的能源消耗可以减少高达40%,且不会影响到安全性。

自2023年起,这项优化措施开始在国大医院的手术室逐步施行,并有望在2025财年,在院内29个手术室全面实施。

国大医院营运服务设施管理首席工程师洪彼得(Peter Ann)解释,空气交换的目的是为了除去手术室空气中的病原体(airborne pathogens)。因此空气交换率越高,就会有更多的空气进入手术室,稀释这些病原体。“但手术室若没在使用,其实就不需要那么高的空气交换率,而且手术室内没有活动时,室内空气质量也会维持在非常稳定的状态。”

他也提到,由于调整空气交换率的系统是自动化的,手术室任何时候要启用时,只须按下按钮,便会在大约10分钟至15分钟内恢复常态。

洪彼得透露,项目至今完成约一半,目前已有14个手术室正在施行这项举措,医院计划在2025财年,让其他15个手术室采纳这个做法。“全面实施后,预计将节省国大医院约1.5%的总电力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