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取行动•对抗骗局系列】
上个月,数码营销业者林培聪(41岁)在接到好友的短信时,完全没想到自己即将帮助这个雀跃万分的朋友躲过一场被骗走四位数金额的骗局。
这个刘姓朋友(53岁)在湿巴刹经营鲜花档,刚收到了一名自称是本地中学“李老师”的电话。
“李老师”用华语与刘姓朋友交谈,表示有兴趣为学校即将举行的毕业典礼订购大量盆栽。这笔订单能带来四位数的营业额,对刘姓朋友的小生意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刘姓朋友对此感到非常兴奋,立即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林培聪,而后者最初也认为“这听起来像是个不错的好机会”。
不过,第二天早上,这笔“订单”却开始变得有些奇怪。
“李老师”再次拨打电话给刘姓朋友,这回却要求他帮忙为学校宿舍订购床垫。他还要求刘姓朋友提供银行账户号码,声称会汇款给他以支付供应商的费用。
不久之后,“李老师”给刘姓朋友发送了一张1万8000元的转账截图,刘姓朋友也兴致勃勃地立即与林培聪分享。
林培聪受访时说,他的朋友不太熟悉数码科技,因此并未意识到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但这却引起了我的注意”。
他指出,一般上,政府学校要下这么大的订单,都会通过政府电子商务网站GeBIZ招标,而不是通过像WhatsApp这样“非正式”的渠道来进行。
让他觉得更可疑的是:“为什么花草交易的订单会突然变成床垫订单?”
林培聪决定亲自打电话给“李老师”进行确认。当他问起订单为何突然“变样”时,对方竟匆匆挂断电话。
他认为,“这显然是个骗局”,骗子很可能搞混了招数,没弄清楚是床垫还是花草,结果露出马脚。
林培聪立即告知了刘姓朋友,并将与假冒大宗订单诈骗案有关的类似新闻报道转发给对方。“当他发现这原来是一场诈骗时,感到非常愤怒。”
与亲友互通骗案报道
根据警方,自4月12日以来,至少60人陷入假冒大宗订单骗局,总损失额至少达83万1000元,刘姓鲜花档老板差点成为其中一个受害者。
新加坡警察部队行动局反诈骗公众教育局助理局长罗茜·安·麦金泰尔(Rosie Ann Mcintyre)警监表示,大多数案件涉及骗子冒充教育机构的教师或职员。
不过,骗子也可能冒充知名企业的买家。“(利用)潜在受害者认为真实的身份或公司,(骗子)可以更容易地让他们放松警惕,并赢得信任。”
她呼吁公众效仿林培聪,与家人和朋友互通关于骗案的新闻报道。“你的信息可能帮助他们避免成为骗案的受害者。”
林培聪表示,他很高兴能帮助朋友躲过骗子的陷阱。“我亲眼目睹像刘姓朋友这样的小商家在疫情期间惨淡经营,他们的利润本来就很微薄。即使是几千元的损失,也会给他们带来沉重的打击。”
假冒大宗订单骗局如何操作
骗子会冒充“顾客”,声称要下一笔大宗订单,通过电话或WhatsApp短信诱骗商家。
下大宗订单时,骗子通常会要求额外的商品或特定品牌,这些商品往往是商家平时没有库存的。假冒的订单数量也可能多到零售商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
随后,这名所谓的顾客会建议受害者从一个“供应商”(实际上也是骗子)那里购买商品。
骗子可能会提供虚假的付款凭证截图,以确保受害者相信他们已经提前支付了部分订单款项,从而诱使受害者为向‘供应商’下的订单提前付款。
受害者只有在未收到“顾客”的付款、“供应商”未交付货物,或无法联络上“顾客”和“供应商”时,才惊觉到自己被骗了。
【本系列由新加坡警察部队呈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