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上周新增187起骨痛热症病例,是今年以来每周通报病例首次低于200起。不过,全岛检测到的伊蚊数量仍然很多,国家环境局提醒民众继续积极采取防蚊措施。

根据环境局网站,从8月18日至24日的一周内,当局共接获187起骨痛热症病例的通报,比前一周的216起,减少29起。今年截至上周,累计病例为1万1316起。

环境局提醒,虽然骨痛热症的新增病例有所减少,但是埃及伊蚊的数量居高不下,病毒也在持续传播。今年4月至6月,当局在全岛范围内检测到的蚊子滋生处有约4800个。

截至星期一 全岛共有59个骨痛热症活跃区

截至星期一(8月26日),全岛共有59个骨痛热症活跃区,其中19个为累计至少10起病例的黑区。

其中,裕廊西1道和42街通报多达126起骨痛热症病例。裕廊东21街和卓源路通报41起病例;​​卡里达沙道(Kalidasa Avenue)和太戈尔道(Tagore Avenue),以及加东阿德路(Arthur Road)则分别通报40起病例。

延伸阅读

研究:骨痛热症康复者出现心脏问题风险 比冠病康复者高55%
研究:骨痛热症康复者出现心脏问题风险 比冠病康复者高55%
今年第二季六人死于骨痛热症 与去年全年死亡总数相同
今年第二季六人死于骨痛热症 与去年全年死亡总数相同

专家:全球暖化趋势预计扩大骨痛热症地理传播范围

南洋理工大学李光前医学院传染病建模助理教授林觉涛博士受访时说,全球暖化的趋势预计会扩大骨痛热症的地理传播范围。

“在全球范围内,我们看到在一些从未出现过骨痛热症传播的地区,例如意大利和法国,局部地区感染骨痛热症的报告逐渐增多。这表明骨痛热症的次要媒介——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最近已经适应这些新的地区,并建立起了种群,可以持续传播骨痛热症。”

不过,他也指出,我国有一套黄金标准蚊虫控制方案,能有效减少埃及伊蚊的种群,这从过去50年蚊子滋生地数量的减少可以看出。

这些措施包括:全年检查和清除蚊虫繁殖场所、修复那些因为设施损坏而可能成为繁殖地的地方、政府机构成立跨部门骨痛热症工作小组,以及定期向公民进行教育和宣导。

环境局正积极推广主要的控蚊新技术——释放带有沃尔巴克氏菌(Wolbachia)的雄性伊蚊,帮助控制传播骨痛热症的蚊虫。据环境局观察,释放这类雄蚊的六个月至12个月后,埃及伊蚊的数量减少了八成至九成。今年3月起,环境局分阶段扩大释放范围,覆盖48万户家庭。

苏瑞福公共卫生学院传染病系主任许励扬教授说,虽然这项技术的应用范围正在扩大,但目前还无法达到覆盖新加坡所有骨痛热症活跃区。

“目前也有一些疫苗可以用来对抗骨痛热症,但没有足够的研究证明,在大规模人群中使用这些疫苗能有效预防骨痛热症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