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将协助教师有效地推行更新版的高才教育计划,以更全面的方式识别并栽培能力较强的学生,包括支持学生的社交与情绪发展。
教育部长陈振声星期二(9月10日)在国会答复多名议员,包括惹兰勿刹集选区议员潘丽萍、西海岸集选区议员胡美霞等人有关高才教育计划的询问时说,过去40年,这计划培养的校友在各领域做出贡献,包括公共服务、社区、科技等。不过,也有一些学生因过高的期望感到有压力,或无法跟上课程,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另有一些学生获选后决定不加入计划。
这些年来,教育部在培养高才学生的过程中汲取经验,发现一些学生虽然在多个方面展现高能力,但也有的只对特定科目如英文或数学有兴趣和优势,学生也可能在不同阶段展现潜能。
陈振声指出,所有小学的教师如今已具备能力培养能力较强的学生,因此是时候更新计划,以便为更多学生提供机会。教育部希望与家长合作,建立正确的观念,让孩子根据自己的步伐发展,而不是急于让孩子入学而拔苗助长。新模式让学生在觉得计划不适合时,可选择退出或追求其他兴趣,不会因高才的标签感到压力。
根据2027年落实的新模式,获选加入计划的学生将参与校内增益课程,部分学生还可到附近学校参与增益课程,进一步深化学习。高才计划不再局限于在现有的九所小学开办,学生就无须转校。
针对多名议员所关注的师资问题,陈振声强调,教育部会引导教师利用多方面的信息来识别能力较强的学生。除了学习能力,全面的评估指标包括学生的社交心理素质是否足以应付课程。
教育部将继续为小学教师提供课程资源和专业培训,支持这些学生的认知、社交与情绪能力发展。学校之间可以交流最佳作业程序,分享设计及执行校内课程的心得。
工人党盛港集选区议员蔡庆威反映,小班制是高才计划的特点,因此关注班级人数的调整。陈振声回应时强调,学校没有一刀切的班级规模,人数依学生的学习需求而定。
虽然小学一个班的人数可高达40人,学校能根据学生需要做安排。需要辅助的基础班一般有较少学生,介于10人至20人。同样的,针对能力较强学生的增益课程可以灵活调整人数。
陈振声说:“决定我国教育成效的最重要因素不一定是班级人数,更关键的是教师素质,以及我们如何协助教师利用最有效的教具,因材施教……不论我们有多少教师,概念是相同的。我们不是让所有的班级使用同等的教学资源,班级人数取决于学生的需求,不论他们是学习上需要辅助的,或是学习能力较强的,或是能力中等的学生,我们都采用同样的概念。”
计划目的为培养学生好奇心与求知欲
陈振声针对宏茂桥集选区议员杰乐的提问重申,计划的目的不是帮助学生在正规考试取得更好的成绩,而是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这些学生本身就有能力在考试中有好的表现,我们的目的是为他们提供更多机会,在不同方面充分发挥能力。
“例如:获选加入英文学习项目的学生可能在语言方面有天分,我们可以让他们接触不同文学作品。同样的,数学能力强的学生,我们可以让他们挑战不同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