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思膺(44岁)入狱前是一名辅导员,主要面向到医院求医者,同时会接触到癌症治疗部门和临终关怀的病人及家属。然而,这名提供心理援助的专业人士也没能逃过生活压力,抑郁症让他投向毒品,最后在监狱中度过了四年多。

他说:“前两年在狱中非常痛苦,我当时觉得人生完蛋了,甚至已经准备好就此死去。”

不过,黄思膺后两年重新找到人生的意义和目标。一开始,他在狱中组成了互助小组,后来换了一名负责监狱官,向他抛出了个挑战。“他想我动员更多人。我说多少呢?他说先以这一层楼、240人为目标。”

于是在2021年,他和另一名监狱官创立了“共情疗法”(Empatherapy)这个朋辈互助项目,也开始培养互助者。

他说:“监狱中几乎所有的项目都是由监狱署专业人士提出的,是一种从上至下的信息传达,然而共情疗法是首个由囚犯提出的项目。”

延伸阅读

会计师参加市民巡逻小组 助警方维持社区秩序
会计师参加市民巡逻小组 助警方维持社区秩序
失声歌手创办音乐社服机构 用歌曲创作传递希望
失声歌手创办音乐社服机构 用歌曲创作传递希望

讨论亲社会话题 让囚犯意识到对人生仍有期待

在疗法的框架下,囚犯们每周讨论一个亲社会(Pro-social)的话题,例如如何应对失望、期待怎样的旅游计划等,通过分享和倾听彼此的愿望和抱负,让他们意识到其实人生还有不少东西值得期待,也有不同的生活的方式。

“我问狱友:谁是你的朋友、你的支柱?他们会告诉我是‘兄弟’、帮派里的人。当我意识到他们其实缺乏精神支柱时,我决定用这种疗法,为大家建设互助社区。”

2021年底,黄思膺还把那些曾是教师等高学历的囚犯聚集起来,请他们撰写共情疗法的内容,让他们感受正能量。2022年起,他把这个疗法从监狱带入社区,希望培养更多朋辈互助者,让更多释囚受益。

黄思膺说:“我最能体会到释囚出狱后的不安。人们总是说世界瞬息万变,对于刚回归社会的释囚来说,这些变化让他们倍感惶恐,因此社群的支持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