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6年起,学生升上中学时可凭华文的优异成绩选修高级华文,不会因小学离校考试的整体成绩不达标而错失机会。
学生在小六会考华文科考获AL1或AL2,即达到至少85分;或在高级华文科考获特优或优异,就可在中学修读高级华文。这项调整也针对其他母语科,首届获益的学生是今年的小五生。
目前,学生须在小六会考各科取得积分等级(简称AL)总分不超过8分;或总分介于9分至14分,但华文须考获AL1或AL2或高华考特优或优异,才能在中学修读高级华文。
小学明年起也将推出“和书一起飞”阅读计划(MTL SOAR),每周利用30分钟的母语课时让学生进行阅读活动。学校先从小一和小二生开始,到了2029年扩大至所有年级。教师将使用分级读物等资源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家长也可利用国家图书馆管理局的建议书单,在家陪孩子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此外,设在后港小学和伊莱雅园小学的教育部幼儿园明年将延长母语课时,从每天的一小时增至一个半小时,旨在让学生有更多时间接触母语。这项安排将逐步扩大至更多教育部幼儿园。
教育部长陈振声星期六(9月14日)为第13届母语学习论坛主持开幕时宣布上述计划,旨在从各阶段帮助学生学习母语。
陈振声:维护双语政策将强化我国社会凝聚力
他致辞时说,近期有不少关于我国双语水平的讨论。有些国人担心本地社会渐渐走向单语化,也有人觉得单靠英语就足够了。英语是促进我国各族群之间交流的共同语言,也是全球共通的商用语。掌握英语固然必要,但单靠英语对我国社会是不足的。
陈振声指出:“母语承载着我们的文化,掌握双语让我们有竞争优势,能与中西方的人交流,把握区域的更多机遇……研究显示具备双语能力的人更善于共情和理解不同人的观点。你能说的语言越多,你就越有可能理解他人的想法,更包容差异。这会减少偏见,并促进一个更包容的国家身份认同。”
他说,双语政策是我国教育的基石,维护双语政策将强化我国社会的凝聚力。“要维护双语,前方的路的确有挑战,尤其是让本地青年掌握好母语。我们须做得更多来保护这个重要资产。”
教育部将在学前阶段和小学,为学生提供更多使用母语的机会,并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中学也将支持语文能力强的学生修读高级母语。
但陈振声强调,母语必须是生活语言,让学生有机会在校外的日常生活中运用。他鼓励人们多使用母语,即使在多种族场合,也可适当地使用双语,提高母语的使用率,促进跨文化之间的认识。
他也以奥运奖牌得主墨士廉为例,强调家庭环境扮演的重要角色。为了让孩子能与外公外婆沟通并了解自己的文化,墨士廉的母亲丁慧卿非常重视华文学习。她与丈夫以不同语言与孩子沟通,墨士廉因此能流利使用华语、英语和德语。
陈振声说:“我希望她的例子能启发我们加强双语能力,鼓励我们多尝试与孩子使用双语,不论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的语文水平。只要我们多使用,就会更得心应手,也就能为孩子的语文学习栽下更深的种子,总有一天会开花结果。”
部分学校已试行阅读计划 反应良好
联华小学是其中一所已在今年为小一学生试行阅读计划的学校。每名学生全年有28本小图书。
母语部主任胡容仪受访时说,小图书是根据华文课程的生字单编写的。图书能帮助学生巩固所认的字。由于学生已经学过这些生字,他们比较能自主阅读。学生也有一本阅读护照,让他们记录图书和完成学习任务。
从事科技业的翁伟伦(40岁)发现,女儿参加阅读计划后对华文书更感兴趣,会要求上图书馆。他也支持放宽修读高华的条件。“我在中学修读高华,这帮助我加强语文水平和对文化的认识。接下来,更多华文强的学生可以进一步学习,不会因为总成绩达不到标准而错过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