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大利亚“袋鼠”演习中受伤的12名新加坡武装部队服役人员接受治疗后,已经归队。本地军事专家指出,事故的导因或与当地地形和能见度等有关,所幸装甲车的安全设计,避免了更严重的伤势。

澳洲当地时间星期二(9月24日)晚上约7时40分(新加坡时间约下午5时40分),一辆参加“袋鼠”演习的猎人(Hunter)装甲车,在返回昆士兰州肖尔沃特湾训练区基地(Shoalwater Bay Training Area)的途中,与另一辆猎人装甲车追尾,12人受伤。

12名服役人员归队 训练活动恢复

新加坡陆军部队星期三(25日)在脸书贴文,通报事故进展,所有12名服役人员,都已接受医疗护理并返回单位。负责人员已通报事故详情,并且特别强调保持安全距离的必要,尤其是在能见度较差的情况下驾驶。此外,训练活动已恢复。

南洋理工大学拉惹勒南国际研究院(RSIS)军事研究项目高级研究分析员林浩泽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指出,尽管目前难以推测受伤原因,但国防部的初步事故报告提到安全距离和能见度这两个因素。

他说,在非常规车队行驶中,车辆之间的安全距离为30米,以便在突然须要停车或能见度低的紧急情况下,有足够的时间反应。尤其是在像肖尔沃特湾这样的训练区域,车辆移动时容易扬起尘土,影响驾驶员的视线。车队在晚上7时40分行驶时,能见度有限,这使得驾驶员在夜间面临更复杂的驾驶挑战。

延伸阅读

澳洲参与袋鼠演习 12名武装部队人员受伤
澳洲参与袋鼠演习 12名武装部队人员受伤

“肖尔沃特湾地形与新加坡不同,增加了这类演习的难度。”

密切留意本地军事动态的国防社区联系咨询委员会(ACCORD)前成员梅铭伟,当年当记者时,曾赴澳采访“袋鼠”演习。他24日和25日晚,两度在脸书贴文,提出对事件的看法。

“猎人”参加“袋鼠”演习 了解车速有助找出原因

“猎人”是新加坡制造的装甲车,梅铭伟指出,24日的事故是已知首例“猎人”参加“袋鼠”演习时发生的事故。了解事发时的车辆行驶速度,将会对了解起因很有帮助。

猎人装甲车由国防科技局和陆军部队及新科工程联合研制,2019年正式编制入役。它是我国军队首款全数码化的装甲车,也是同等重量级别战车中最先进的。

梅铭伟说,猎人装甲车的设计,是为了在战斗中承受更大的冲击。如果坐在猎人装甲车的爆炸缓冲座椅(blast attenuation seat),系好安全带并戴上头盔,那么很难遭受严重或致命伤害。

“即使一辆重达29公吨的猎人装甲车,以较高速度追尾另一辆,这可能会让乘客感到震动,但不应导致乘客骨折或伤重到须送入加护病房。”

炎热干燥天气 易引发“褐色视线模糊”现象

梅铭伟补充,随着澳洲接近夏季,昆士兰州的炎热干燥天气,容易引发“褐色视线模糊”现象,也就是当车辆成列移动时会扬起大量灰尘。

他认为,军事训练期间,就算安全人员尽了最大的努力、遵守最严格的操作程序也维持最高警戒,事故仍可能会发生。

24日的事件并非“袋鼠”演习中人员受伤的首例,例如2017年9月,21岁的全职国民服役人员曾宪正三级上士指挥的Bionix步兵战车侧翻,他过后被发现倒卧装甲车旁,送院后不治。

不过,林浩泽指出,猎人装甲车和Bionix步兵战车,是两个操作系统完全不同的平台,两起事件不能相提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