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吉知马巴刹与熟食中心星期一(9月30日)熄灯,走进历史。湿巴刹的一些小贩星期天忙着拆卸摊位的架子和装置,店铺的店主也忙着收拾货品,把东西搬到不远外的临时巴刹与熟食中心。
55岁的黄雪吟星期天特地回到熟悉的巴刹,陪伴80岁的母亲林惠婵看店和收拾货品。他们家经营的香烛店是少数搬到临时巴刹的店铺之一。
巴刹拆除感不舍 熟客小贩相互道别
黄雪吟的父母是巴刹的首批摊贩。她儿时住在宏茂桥,虽然距离远,但周末会到武吉知马和父母一起看店。“这里是我成长的地方,有许许多多的回忆。现在巴刹要拆除,有点舍不得。”
香烛店如今已由黄雪吟的弟弟接手,他和哥哥及父亲星期天上午分批把货品搬去临时巴刹。新店铺的大小只有原来店铺的一半,要如何把货品都摆进去,让他们相当头痛。
记者进行采访时,不时有熟客和老朋友到来,同林惠婵母女问好聊天,包括曾在巴刹协助母亲打理鲜鸡摊位的刘春莲(61岁)。她也趁着小贩们最后一天营业,前来探望其他摊主。
刘春莲的母亲早年在武吉知马“跑地牛”,也就是在路边摆档,后来获得政府分配巴刹摊位。她忆述,搬进巴刹后只允许现场宰鸭,因此鸡只得在登加的甘榜住家宰杀和处理好,再送到巴刹去。
同香烛店一样,鲜鸡摊位已传到第二代手中,由刘春莲的弟弟刘和莱(56岁)打理。不同的是,他们不会搬到临时巴刹。
刘和莱说,湿巴刹的多数摊位都没搬过去,一些摊主选择退休,一些则暂时休息。他考虑到摊位选择不齐全,顾客人流或会减少,因此决定不搬。
他将寻找新地点继续经营。“虽然希望日后能搬回来新建的巴刹,但如果找到的摊位理想,可能就不执著于搬回来武吉知马了。”
五层楼高综合发展项目 料最快2029年下半年竣工
《联合早报》去年11月报道,有近50年历史的武吉知马巴刹与熟食中心拆除后,原址将重建一座五层楼高的综合发展项目,里头将包括新的巴刹与熟食中心,以及民众俱乐部等,预计最快2029年下半年竣工。
小贩们斥资约500万元,在惹兰裕廊克基(Jalan Jurong Kechil)和惹兰树群(Jalan Seh Chuan)的交界处兴建临时巴刹与熟食中心,继续服务居民。这座临时巴刹与熟食中心将于星期二(10月1日)正式开业。
鱼贩林女士(51岁)透露,国家环境局早前让小贩们填写表格,表明是否有意愿搬回新的巴刹与熟食中心。“我们是有这样的打算,但我们和许多小贩的年纪都不小了,再过五六年,身体状况如何实在很难说,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湿巴刹和店铺忙着收拾的同时,二楼的熟食中心几乎已清空,星期天还在营业的摊位只有四个。48岁的符姓薄饼小贩说,不少熟客周末会前去用餐,因此决定营业到最后一刻。
其他小贩自9月的第二个星期起便陆续暂停营业。当中不少人星期天都在临时熟食中心里忙着,为星期二开业做准备。
临时巴刹和熟食中心同在一层,有约20个巴刹摊位、80个熟食摊位,及10个店铺。二楼至四楼则是宿舍,小贩们透露住的都是外籍护士和医护人员。至于为何会开设宿舍,受访小贩表示不太清楚。
武吉知马公民咨询委员会主席沈茂强去年11月5日致函小贩,说人民协会同数个政府机构讨论后达成方案,临时设施会多建造两层楼来容纳政府机构的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