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加坡建国总理李光耀的女儿,国立脑神经医学院前院长李玮玲医生从出生、接受教育到毕生投入医学研究与服务,无不展现出刚烈又良善的个性。《联合早报》从公开资料和李玮玲的专栏文章中,整理出她的一些生平事迹,让读者了解她的人生轨迹。
求学之路
1955年1月7日出生,在南洋幼稚园及南洋小学念书。小一时,成绩优异,跳级到小三,小六成为全校状元。
念南洋女子中学时,因父亲李光耀希望她学三种语言,她就弃地理改学马来语。毕业后,到莱佛士书院念高中。
2009年11月,她在投给报章的评论中说:“父母把我送进华校,一直到中四,我从不觉得有遗憾,也不认为花那么多时间背记经典文章或诗词是白费功夫。”
1973年,A水准会考成绩放榜,她名列全国顶尖理科考生,与张志贤、林勋强、杨荣文等10人,获颁总统奖学金。
1978年,她考获新加坡大学医科荣誉学位,是唯一获颁荣誉学位的毕业生。1981年,她获颁儿科医学硕士学位,同年9月到美国麻省总医院接受三年的儿科神经学培训,隔年到英国参加考试,获颁英国皇家学院院士资格。
阅读障碍
1983年,李玮玲到美国波士顿钻研小儿脑神经专科时,偶然看到心理学家测试有阅读障碍的女生,才意识到自己也有轻微阅读障碍。
同年回新加坡后,她发现父亲也有类似问题,但程度比她轻微。对此,她感到庆幸,因为只有她得到遗传,其他家人没有。
1996年,李光耀将授权出版的《李光耀》唯读光碟所得的14万元版权费,捐赠给新加坡读写障碍协会(Dyslexia Association of Singapore,简称DAS)。
作为协会顾问,李玮玲当时在记者会上现身说法,说明只要给予额外关怀和指导,患有阅读障碍的学生也能克服困难,成为对国家社会有贡献的人。
医学成就
1984年,李玮玲回到新加坡,在陈笃生医院神经科工作。1996年任脑神经学科主席,1999年任临床服务部副主任。
2004年,李玮玲接任她参与创立的国立脑神经医学院院长,任职11年,同时兼任多个医院顾问及大学副教授职位。
热爱运动
李玮玲酷爱运动,15岁时就考获空手道黑带。年轻时可以每天上下山跑15公里,之后游泳四公里,再在水中跑步半公里。
2015年,李玮玲在专栏感叹年纪渐长,已无法维持年轻时的运动能耐和速度。她坦言岁月催人老,但她表示,能坦然接受容貌改变,让她难过的是日渐衰退的体能。
拒绝倚仗父亲名字
李玮玲特别注重隐私,处事待人拒绝倚仗父亲之名。别人问起父亲的职业,她说是公务员。虽然不愿意利用李光耀女儿的身份,但她认为这个身份是一种责任。
也因此,当她没有获得皇家内科医学院成员的资格时,她的压力很大,那是她唯一一次考试不及格。
“我父亲说,‘每个考试很重要,你必须名列前茅,因此这个没通过的考试,你必须及格’。他这么说主要是因为我是他的女儿,多过于我是总统奖学金得主。我必须证明,新加坡的制度没有偏袒我。”
来自火星
2015年9月,她出版新书接受《海峡时报星期刊》的专访,直言自己是火星人,知己就那么几个。“我个性古怪,而且要一直古怪下去。”
她表示,想不出任何理由要顺应所谓的正常标准。“我不是个典型的人,但我的古怪是一致的。一旦你了解我,你会发现我对事情的反应都是预料之中的。”
李玮玲很有想法,对于热衷的课题会直抒己见、直言不讳。为了坚持信念,不惜与他人争辩,包括自己的父亲。
她也坚信职业不分贵贱,劳工对社会的贡献不可或缺,同样应受尊重,没有谁是高人一等。
专栏作家
李玮玲自2003年起为《海峡时报》供稿,12年里一共撰写约180篇文章,涵盖医疗政策、家庭生活、人生感悟等多个方面。
她说,写专栏,不仅为了分析事实,也想要分享自己的理论。
2015年9月20日,她的专栏文章集《一个客家女的新加坡故事:作为女儿、医生和坚定新加坡人的生活》出版,收录了75篇文章。
“我不能哭”
李光耀2015年3月23日辞世。李玮玲在家庭私人追悼会上宣读悼文,讲述父母对她的教育和影响,以及父亲晚年的情况。她在悼文尾声透露自己忍不住落泪时,语锋一转,留下一句:“我是客家女,我不能哭”,展现出她坚强而感性的一面。
2020年,李玮玲被诊断出患有进行性核上麻痹(progressive supranuclear palsy),这种病比帕金森更严重。8月8日,她在脸书上发布贴文宣布诊断结果,说这是一种“相当恶性的脑部疾病”,最终会导致死亡,“对于幸运的人来说”。
“如果这一切都是一场噩梦,我会醒来就好了。但现实越来越清晰,也越来越无法逃避。”她在贴文中写道,并坚强地接受事实,表示这是人生中必须忍受和面对的事。
2024年10月9日,李玮玲在欧思礼路38号家中离世,享年6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