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自然协会成立至今70年,只有过一名女性会长。她虽然语调温和,但坚定果敢,在任期间以一种柔中带韧的力量,缓解协会与政府的紧张关系。

74岁的眼科医生倪敏,自幼喜欢沉浸大自然,坚信地球应受到保护。她于2000年至2008年,担任自然协会会长。

新加坡自然协会成立于1954年,原是马来亚自然学会新加坡分会,直到1991年,新加坡分会与马来亚自然学会脱钩,成为独立的组织。

眼科医生倪敏2000年至2008年出任新加坡自然协会会长,是协会70年来唯一的女性会长。(张俊杰摄)
眼科医生倪敏2000年至2008年出任新加坡自然协会会长,是协会70年来唯一的女性会长。(张俊杰摄)

倪敏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我国建国初期已有绿色计划,但“绿色”主要是指人工种植的园艺,多数自然森林则是等待开发的地段,以应对住房和道路建设等需求。

她认为,当年基于国家建设考量,好些决定无可厚非,但发展应考虑可持续性。自然协会多年来通过写请愿书、投稿到媒体等方式推动环保。“那时候写信给决策者像是把信投入黑匣子,很少有回音;同一时间,自然生态持续流失。”

延伸阅读

热忱驱动自然协会义工为环境发声 团队壮大至上千人
热忱驱动自然协会义工为环境发声 团队壮大至上千人

1999年,国家公园局探讨在指定双溪布洛湿地保护区开展划船、钓鱼等活动,招标消息一出,引起自然协会的强烈反对。公园局时任主席陈伟兴博士当年接受《海峡时报》访问时说,当局只是在探讨项目的可行性,绿色组织想要赢得支持,必须据理力争,不应感情用事。

自然协会与政府关系紧张时上任

舆论把反对声音,渲染成自然协会和政府之间的抗衡。巡回大使许通美教授见状,积极与各方展开对话,努力“灭火”。就在自然协会和政府关系紧张之际,倪敏临危受命,接任会长。

她通过冷静沟通,修复了双方的桥梁,避免了进一步的误解。

倪敏星期六(10月12日)在新加坡自然协会70周年庆祝活动上致辞。(林明顺摄)
倪敏星期六(10月12日)在新加坡自然协会70周年庆祝活动上致辞。(林明顺摄)

2001年,自然协会与其他环保组织,发起乌敏岛仄爪哇拯救行动,成功说服国家发展部无限期展延填海工程。

倪敏说,许多协商在幕后进行,协会曾被抨击没有为环境发声。“填海是整体政府的决定,我没签保密协定,但深知双方一旦公开对抗,仄爪哇便有了期限。”

谈及成功守护仄爪哇,倪敏的情绪一时涌上,眼睛闪着光。“我每次结束旅行回国都会望出飞机,看到仄爪哇时有种难以言喻的激动,比我通过医学考试还高兴。”

多次在国会强调环评的重要

2001年概念总蓝图的公众对话会后,仄爪哇湾突然声名大噪,人们意识到如果乌敏岛要开展填土工程,这片恬静的海滩就会消失。国家发展部随后探讨公众的建议,与各政府机构研究后决定听取民意,无限期展延乌敏岛填海工程。这可说是本地生态保护意识抬高的转折点,现在凡是有大型的基础建设工程,环境影响评估已经成了必要的环节。(档案照片)
2001年概念总蓝图的公众对话会后,仄爪哇湾突然声名大噪,人们意识到如果乌敏岛要开展填土工程,这片恬静的海滩就会消失。国家发展部随后探讨公众的建议,与各政府机构研究后决定听取民意,无限期展延乌敏岛填海工程。这可说是本地生态保护意识抬高的转折点,现在凡是有大型的基础建设工程,环境影响评估已经成了必要的环节。(档案照片)

2005年至2006年,倪敏以官委议员身份,数次在国会提出环境评估的重要。她认为,决策者总会有盲点,而环评能为环境提供多一层保障。“公众咨询让国人有机会发声,也有助建立归属感。”

她说,仄爪哇得以保存下来,显示出共同解决环境问题能凝聚社会。但她也提到,未来的决策将由下一代承担,希望他们能做出深思熟虑的选择。

她也说,时下青年面对迫在眉睫的气候变化可能感到无力,但她提醒:“活在当下,仿佛今天是最后一天;不轻言放弃,仿佛会永远活在世上。”

至于对自然协会的期望,她说:“建国总理李光耀经常提醒人民行动党要与时俱进,有趣的是,自然协会与行动党同年成立,自然协会应持续发挥作用,特别是在应对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流失等环境问题上。”

国家发展部长李智陞(前排中)和巡回大使许通美教授(前排右)星期六(10月12日)出席新加坡自然协会70周年午宴,入场前参观了自然协会在宴厅外摆放的资料。(林明顺摄)
国家发展部长李智陞(前排中)和巡回大使许通美教授(前排右)星期六(10月12日)出席新加坡自然协会70周年午宴,入场前参观了自然协会在宴厅外摆放的资料。(林明顺摄)

自然协会星期六(10月12日)举办午宴庆祝70周年,国家发展部长李智陞致辞时说,自然协会在推动环保中扮演重要角色,也体现环境组织能与政府合作,携手保育自然遗产。

他提及,双方下来还会继续合作,项目包括沿着铁道走廊重新种植本地物种,建立生态走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