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六年,亚太区预计每年须为能源转型投资超过约3万亿元,推动更大规模的去碳化技术部署,才能最迟在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

彭博新能源经济(BloombergNEF)和淡马锡旗下的绿色投资公司GenZero,星期三(10月16日)联合发布《亚太区能源转型前景》(Asia Pacific’s Energy Transition Outlook)报告指出,要最迟在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政府和企业必须加大力度让新兴去碳化科技可以商业化,在接下来几年大规模部署。

根据报告,净零排放不易实现但可行,在能源、交通、建筑和工业领域都能彻底脱碳情况下,全球暖化可以控制在1.75摄氏度。

报告研判,亚太区要实现净零排放,2024年至2030年的投资须增加近两倍,也就是每年达2.3万亿美元(约3万亿新元);到了2031年至2040年,投资须多增四成。

据估算,2024年至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的能源投资契机相当于89万亿美元(约116万亿新元)。

延伸阅读

65%国人支持新加坡2050年达到净零排放目标
65%国人支持新加坡2050年达到净零排放目标
全球去年投资清洁能源逾1万亿美元 中国居首美国第二

推动电动车是脱碳支柱之一

要实现净零排放可通过九个脱碳支柱,推动电动车是支柱之一,电动车数量预计到了2050年会增至6亿7100万辆。

内燃式引擎车相信不会完全淘汰,但销售量到了2040年,会比去年的销售量低97%。2041年至2050年,内燃式引擎车销售量则会停滞在年均230万辆。

到了2030年,亚太区的可再生能源总容量估计会是现在的近四倍,到2050年再增两倍。其中,风能和太阳能发电量料达17.5太瓦,占2050年全球发电量约57%。

到2050年,电池储存容量估计达2.2太瓦,是去年的60多倍,占全球储存量的56%;核能发电力增加近六倍,达620吉瓦。

亚太区目前的碳捕获能力微乎其微,到2050年每年预计可捕获54亿公吨二氧化碳;洁净氢气的使用量则料达每年2亿1100万公吨,是现今基于化石燃料的氢需求的五倍,占全球需求的54%。

报告也预计,到2050年,可持续航空燃料的消耗量会达每年340亿加仑,占全球需求的38%。

在电网方面,输电长度到了2050年料增至5300万公里,是目前的近两倍;到时候,亚太区也料安装超过2亿个热泵,是目前的近10倍。

新加坡能发挥牵头作用

GenZero首席执行官张俐伟在报告推介会上答复《联合早报》提问时说,新加坡向来在政策立场和监管原则上扮演先行者,也是领先的金融、航空和海事中心。

他说,新加坡可以作为启动平台,引入和集中资金支持区域的能源转型。“我国虽小且资源有限,但仍可发挥催化脱碳的重要作用。”

针对脱碳技术的成本昂贵,推动净零排放的负担会否转嫁给消费者,张俐伟认为,确保脱碳技术可负担,不遗落任何人,是实现公正转型(just transition)的核心;淘汰化石燃料时,员工也应该可以顺利过渡到绿色领域。

“应考虑到能源转型如何影响生活负担、就业机会,以及环境。毕竟,推动净零排放是为了确保下一代人有宜居环境,若无法确保人们从能源转型获益,或许是把初衷遗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