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妖节是本地的公共假期,但多年来,庄玉英(75岁,退休人士)和她的三个孩子并不会在这一天像农历新年那样围炉聚餐,这让爱热闹的她感到些许遗憾。
今年,她决定在屠妖节前的星期天(10月20日),搭上首班“阿乐巴士”(Happy Bus)去探索“神秘”的印度节庆。
阿乐巴士是油池公民咨询委员会举办的一个跨文化体验活动,星期天上午,包括《联合早报》记者在内的100多名首批乘客搭乘三辆巴士,从油池民众俱乐部出发,首站是位于小印度的印族文化馆,参加为庆祝屠妖节而举行的开放日活动。
这是庄玉英第一次走进这座于2015年开放的印度族文化殿堂,她坦言,屠妖节让她感到“神秘”的主要原因,是平日和印族同胞接触不多。
“我以前住在吉门营房(Gillman Barracks)附近甘榜的时候,家里大门整天敞开,邻里关系很热乎;如今,我家组屋的大门仍然常开,但和邻居的来往却少了很多。”她和记者在印族文化馆内边走边聊,时而在印度诗人泰戈尔的雕塑前驻足,时而把好奇的目光投向“鹦鹉算命师”。
她说,一个多小时的参观不仅让她了解各行业印族同胞对我国社会经济做出的贡献,而且还学到了印度缠头巾(turban)和社会身份关系的趣味知识。
“阿乐巴士乘客”包括不同族群的男女老少,其中不少都像庄玉英那样,对印族文化了解有限。陆耀基(55岁,工程师)一家也是第一次参观印族文化馆,他们在中午品尝印度传统菜肴时告诉记者,尽管吃过印度煎饼,但对当日各种咖喱、脆饼等印度美食仍赞不绝口。他说:“这种亲身体验活动,能让我们看到、听到、尝到印度族的丰富文化,这和在网络上看帖子是完全不一样的感受。”
本地海事公司Seagull Group of Companies首席技术官塞图博士(Murugesan Sethu),过去14年担任油池基层组织社区义工,他告诉记者:“当人们知道了屠妖节期间‘催人泪下’的香火是为了让人们产生‘共鸣’和净化内心;清脆的铃声是为了唤醒心念;地上的美丽图案可以增加正能量——他们就会更了解印度文化,甚至对她着迷。”
西北区市长任梓銘,也是马西岭—油池集选区基层组织顾问,他在受访时指出,此次屠妖节之旅只是一个开端,今后,还会让阿乐巴士“开进”圣诞节、农历新年、开斋节等更多节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