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印度两排有近百年历史的战前排屋或被重新用于住宅用途,市区重建局已着手研究建筑物的结构与稳定性,以确定为这些旧排屋注入新生命前所须展开的维修工作。受访专家和分析师认为,排屋日后或用来经营共享居住空间。
市建局研究的两排受保留排屋单位背靠着背,共有18个,位于齐智路(Chitty Road)和维拉三美路(Veerasamy Road),就在卫理公会甘榜加卜堂和梧槽邻里警局旁边。小印度于1989年被列为历史保留区。
这些双层排屋单位建于1927年,作为当时英国殖民政府的员工宿舍。它们过后在市建局的1998年发展总蓝图中改划为商业用途,再于今年恢复原来的住宅用途。
专业工程师在2016年进行评估,发现齐智路的排屋整体结构脆弱,内部因此须架起临时支撑物,以维持结构完整。此外,木结构屋顶也有安全隐患,当局因此禁止任何人上二楼。
维拉三美路和齐智路的单位分别在2006年和2012年归还给政府,至此空置着。据现场观察,这些单位都由围板给封了起来。
市建局于10月29日通过政府电子商务网站GeBIZ招标,邀请土木与结构工程顾问提供服务,对上述受保留建筑物进行结构研究,评估它们目前的状况,并建议所需的保护和结构修复工程。
工程顾问还得研究,若在现有结构上加盖夹层屋顶,须如何先加强建筑物本身的结构,及估算所有的工程费用。
根据招标文件,工程顾问须对混凝土钻挖取芯、进行混凝土碳化测试和展开超声波脉动检测等。共有三家公司参与竞标,市建局尚未颁发合同。
市建局:将排屋规划为住宅用途 可为市区引进更多居住人口
市建局答复询问时说,把排屋规划为住宅用途的策略,能为市区引进更多居住人口,及让未来住户受益于排屋的中心位置和周围的便利设施。有关的计划细节将在日后公布。
政府最终会以何种形式为这些排屋单位注入新生命,目前言之过早。由于附近兴都路(Hindoo Road)的18个公寓式单位于去年招标,让业者经营共享居住(co-living)空间,齐智路和维拉三美路的排屋因此也可能用作共享居住空间。
发展总蓝图显示,这一带周围的受保留建筑主要规划为商业用途,包括兴都路的共享居住空间。发展总蓝图书面声明指出,历史保留区内被规划为商业用途的地段在经过有关当局的审批后,也可用作酒店、公共机构和住宅用途。
专家建议经营 共享居住空间
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房地产系教务长讲座教授程天富,和大亨房地产网站(MOGUL.sg)首席研究师麦俊荣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都说,由于是受保留建筑,政府不太可能出售齐智路和维拉三美路的排屋。
程天富认为,这能确保建筑的风格和元素不受影响。麦俊荣则指出,有鉴于这个地区的历史与环境,加上排屋出入自由、没门禁,政府保持控制权,也能防止不良与不法活动滋生。
在麦俊荣看来,较可能的做法是由土地管理局负责招标,委任第三方业者来统一管理与出租排屋,又或是经营共享居住空间、背包旅馆或服务公寓。
程天富以地方营造(place making)为考虑点,倾向于认为排屋会用来经营共享居住空间。“兴都路已经有共享居住空间,如果有更多选择,加上这一带的餐馆和饮食店,能发挥协同效应,提升地方的活力和吸引力。但地方营造需要时间,不可能立竿见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