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跑步不代表能跑马拉松,就像体格健壮并不等于健康。

要安全且愉快地完成马拉松,必须紧记三个要点:一是先检查身体,看看是否健康无恙;二是赛前充分进行有系统的渐进式训练;三是比赛时聆听身体发出的任何信号,不要逞强。

刚过去的星期天(12月1日),一名渣打银行新加坡马拉松参赛者,在比赛结束后不幸身亡,这是22年来第三起死亡事故。

多名马拉松老手对这起不幸事故感到惋惜之余,也呼吁所有参加或有意参加马拉松或其他高强度赛事者,应该做好充分准备,不要为完成个人目标而忽视身体发出的求助信息。在挑战自我的过程中,安全永远是第一位。

自2019年起参加至少六个42公里马拉松的彭丽璇(49岁、会计师)说,今年渣打马拉松的路程与过去不同,把西海岸高速公路安排在后半部。这段路属于较闷热且无遮荫的路程,加上更接近中午,中暑压力更大,让经常参赛的跑者觉得挑战更艰巨,必须更勤补水。

延伸阅读

渣打马拉松赛一人意外身亡 苏睿勇施文丽卫冕全国冠军 
渣打马拉松赛一人意外身亡 苏睿勇施文丽卫冕全国冠军 
【早知】跑马拉松风险有多大?
【早知】跑马拉松风险有多大?

她说,每个参加马拉松的人都需要时间准备,经验丰富者需要四到六个月,进行长距离和慢跑训练,每周逐步增加里数或时长,测试身体的承受度,如果心跳过快,说明身体还没准备好。“选择听从身体的信号是最明智的决定,不要硬撑。”

事前进行身体检查 量力而为

参加过30多次马拉松的跑步教练兼运动治疗师岑国权(55岁)以自己为例,分享在柬埔寨完成半程马拉松时,在19公里时腿部抽筋而不得不改以步行。

“意外发生的可能性很多,像事前训练是否足够、赛前几天休息是否充分、身体不适却坚持参跑,最好的预防是倾听身体的信号,如果头痛、皮肤感到粘稠、觉得很乏力或心跳过快,就要慢下来或求助。”

岑国权也说,比赛主办方虽没有规定参赛者赛前必须呈上身体检查报告,但这是参赛者个人应尽的责任。

参加约10个全程马拉松的翁琢深(50岁,企业家)也赞成说:“跑马拉松必须预先训练准备,每一公里都不一样,能跑10或15公里,不等于能安全地跑完21公里。重点是要认清自己的局限。有时准备充分,但当天状况不好或前几天没有休息好,最后无法跑完。这无所谓,下次再来。”

陈维宁说,跑步重在强身健体,让自己生活更舒服,因此不论是马拉松或其他运动,必须量力而行。(档案照片)
陈维宁说,跑步重在强身健体,让自己生活更舒服,因此不论是马拉松或其他运动,必须量力而行。(档案照片)

三年前开始长跑、至今参加超过10次半程马拉松的陈维宁教授(62岁)说,跑步重在强身健体,让自己生活更舒服,因此不论是马拉松或其他运动,必须量力而行,知道自己的底线,不要盲目跟风或追求不切实际的目标。

他也建议举办夜间马拉松,减少中暑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