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国际数学与科学趋势研究首次评估了学生在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知识。结果显示,我国学生在这些方面展现出卓越的环境知识水平,领先全球64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

环境知识是国际数学与科学趋势研究2023新增的一项测量指标,用于评估学生的表现并进行国际比较。在此之前,这类内容作为科学评估的一部分,主要关注学生对自然环境和环保问题的理解,例如人类行为对环境的积极或消极影响,以及与气候变化相关的证据等。

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小四学生的环境知识得分为577,中二学生得分为593,均位居所有教育体系之首。

士林中学校长许益庆受访时说,学校在科学、数学、语文及人文学科的课程中都融入了环境教育元素。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方法不仅要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更注重培养他们的环境意识。

“我们的学校有垂直农场,让学生学习现代农业技术。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学生都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收获的农产品会送往学校附近的养老院,这为学生提供了服务社区的机会。”

延伸阅读

全球64个教育体系 我国中小学生数理表现居首
全球64个教育体系 我国中小学生数理表现居首
首届国际核科学奥赛 我国四“奥运选手”夺金
首届国际核科学奥赛 我国四“奥运选手”夺金

他补充说,学校的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计划也结合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例如,学生运用编码技能开发了植物自动浇水系统和智能垃圾箱,这些垃圾箱在装满时会自动发出信号。通过这些项目,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创造性地解决现实问题。”

大众小学校长罗凯文采访时也分享了学校推行的“绿化校园4C”理念,学校着重于课程、文化、校园以及社区的协同作用,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度融入教育实践。

他提到,学校最具特色的项目是“鸭子再循环工具计划”。这一计划通过将食物厨余用作喂养鸭子的饲料,并将鸭子产下的蛋分发给负责喂养的学生,不仅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还让学生通过观察鸭子的生活习性,深入了解它的生命周期及相关生态知识。“这种实践教育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对自然和环境的关注与热爱。”

然而,尽管在环境教育方面成绩显著,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却呈下降趋势。

对此,新加坡教师学院特级教师刘玲受访时说:“从报告中可以看出,这种下降趋势几乎在所有参与的教育体系中都存在,并非只在新加坡。这可能反映了全球学生兴趣的转变,或与一些外部因素有关。”

现代学生学数学面临更多挑战与干扰

罗凯文还指出,相比过去,现代学生学数学面临更多挑战与干扰。一方面,数学学习本身具有一定的重复性,需要通过大量练习巩固知识;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的信息化和数码化让学生接触到许多新鲜事物。虽然互联网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但也带来了游戏、社交媒体等干扰,降低了学生的专注力。

刘玲强调,尽管如此,教育部依然积极应对这一挑战,并与学校紧密合作,进一步强化数学课程中的实践学习。“通过加强实践环节,并结合信息图表、人工智能等数字化工具,教育工作者将持续努力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力求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感受数学的魅力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