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卓氏总会重启停办了15年的卓氏亚洲恳亲大会,配合总会成立85周年庆,12月14日将在胡姬乡村俱乐部举行。这是卓氏的第五届亚洲恳亲大会,届时会有约200名来自中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的卓氏宗亲出席。

上一届卓氏亚洲恳亲大会于2009年在中国汕头举行,时隔15年再办,卓氏总会主席卓潮来认为意义重大,他说:“首届恳亲大会是由新加坡卓氏总会发起和举办的,如果不办下去,我觉得非常可惜。趁今年总会庆祝85周年,我们重新把恳亲大会办起来,将亚洲各地卓氏后代聚在一起共谋发展。相信在我们的带动下,恳亲大会将继续办下去。”他透露,下一届恳亲大会计划于2026年在马来西亚沙巴州斗湖举行。

卓氏总会正总务卓汶谦说,本届恳亲大会有五大讨论事项,“第一、我们要委任各地宗亲进入理事会,除分担责任也让他们有参与感;第二、如何吸引年轻人加入社团;第三、如何加强各地卓氏后代的凝聚力;第四、讨论未来恳亲大会的主办细节;第五、探讨如何协助各地宗亲在新加坡注册公司从事商业活动。”

卓汶谦说,卓氏总会可扮演重要的桥梁角色,协助有兴趣的外国宗亲来新加坡经商,届时,总会将邀请律师讲解在新加坡经商的一些法律知识。

恳亲大会结束后,总会也在12月15日为到访宗亲安排一日游活动。卓氏总会副主席兼云龙院主席卓镛泙说:“估计有约150人参加。我们会带宗亲们参观卓氏总会属下两座历史悠久的庙宇——云龙院和长秀馆。此外,也会到南安会馆和凤山寺参观,之后再步行到新加坡河游船。”

延伸阅读

社团会馆疫后调整定位 更主动援助弱势会员
社团会馆疫后调整定位 更主动援助弱势会员

从南洋卓氏公会到五层新会所 见证传承与发展

由“南洋卓氏公会”和“云峰协进社”合并而成的卓氏总会,是这两个卓氏宗亲组织的延续。南洋卓氏公会成立于1939年,后因日军南侵,会务被迫停顿,直到1946年和平后,卓氏公会才召开战后复兴第一次会议。

1948年,公会将会所迁至小坡陈桂兰街8号二楼,三年后为购置会所发动筹款,并向外埠宗亲筹募会所建筑基金。1954年,在全体执委的合作与努力下,公会终于在实龙岗路一代的近打路(Kinta Road)购置物业作为会所。

1958年,卓家宗贤发动组织第二家宗亲会,于1959年获得当局批准注册,定名为“云峰协进社”。云峰协进社因杨厝港会所土地被征用,于1991年搬到卓氏公会的会所办公。历经数年讨论,两家社团于1997年决定合并,定名“新加坡卓氏总会”。

由于墙壁破裂和土地下沉等问题,卓氏总会在2012年启动会所重建工程,五层楼的新会所大厦于2013年落成,2014年装修完成后投入服务。

很多人或许不知道,卓氏总会属下还有历史悠久的云龙院、长秀馆,以及在中国泉州的百源川卓氏宗祠三间庙宇。

周年晚宴发布总会会歌 上演历史舞台剧

为庆祝成立85周年,加上盛大的恳亲大会,卓氏总会在胡姬乡村俱乐部的晚宴席开110桌,主宾是社会及家庭发展部兼文化、社区及青年部高级政务次长蔡瑞隆。

卓潮来透露,晚宴当晚将发布总会会歌《千秋万代》。“这是一首很澎湃的歌曲,描述卓氏先辈从中国福建南安历经千辛万苦来到南洋后,披荆斩棘,努力付出,终于成功创立了卓氏总会,把宗亲凝聚在一起。”

晚宴另一亮点是上演大型历史舞台剧《南方之路1937》。演出长约45分钟,单是演员就有70人。《南》描述卓氏先辈1937年下南洋,跟其他籍贯和种族一起在新加坡落地生根,大家精诚合作,共同努力建设美好家园。

卓氏总会现有约600名会员。谈到未来发展,卓汶谦说:“总会让宗亲的孩子免费成为会员,且规定奖学金得主必须是青年组会员。这两项措施在推动会员年轻化上取得很好的成果。”

卓潮来说:“资深会员要以身作则把孩子带进总会,慢慢提高他们的归属感和兴趣。我身体力行,把女儿引荐进总会,她目前是青年组主任。许多社团和宗乡组织面临青黄不接的现象,我们在吸引年轻人方面还做得不错,未来会努力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