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正式启动10万株珊瑚养殖计划,并在圣约翰岛上设立珊瑚养殖设施,部署了六个水箱,箱内是一排排直立堆叠的小珊瑚碎片,犹如“海洋里的组屋”。
国家发展部长李智陞星期二(12月10日)在圣约翰岛海洋生态园外展和教育中心,启动“10万珊瑚计划”(100k Corals Initiative)。这是本地最大的珊瑚修复计划。世界著名的灵长类动物学家珍古德(Jane Goodall)博士也出席了活动。
李智陞去年6月曾宣布,国家公园局在未来10年及以后,会养殖10万株珊瑚并把它们移植到海里,以修复退化的珊瑚礁和建立新群落。
新设施任何时候可培育3600株珊瑚块
他星期二为这计划主持开展仪式时宣布,公园局会在圣约翰岛设立珊瑚养殖设施,借助先进技术,大规模培育珊瑚。
新设施部署了六个智能水箱,任何时候可培育一共3600株珊瑚碎片,由新加坡国立大学圣约翰岛国立海洋研究中心负责。
智能水箱由台湾的台达电子设计,可以实时监测和调整箱内的水质,也能及时通知研究人员水质出现异常,以便人工介入把环境调回正常。新设施预计明年第二季全面启用,每年培育多达1万株珊瑚,公众到时也可通过展廊参观设施。
李智陞指出,珊瑚礁是珍贵的栖息地,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同时也能作为一种自然的防卫海岸措施,防止海岸线受侵蚀。
珊瑚礁也有助支持健康的海洋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食物和药物。然而,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正对珊瑚礁构成严重威胁。从海洋暖化与污染到过度捕捞,这些问题都在导致全球珊瑚礁急速丧失。
公园局与国大今年7月实地调研发现,圣约翰岛、拉扎鲁斯岛(Lazarus Island)和龟屿等岛屿的珊瑚礁出现白化问题,其中一些白化程度涉及超过一半的珊瑚礁面积。
所幸,近月海水逐渐转凉,一些珊瑚已开始恢复正常。研究团队预计本月会开展多一轮的调研工作,了解珊瑚的最新状况。
李智陞:珊瑚保育可以做更多
我国10月启动第二阶段的海洋生物多样性调查,调查重点包括研究生活在珊瑚礁内部的微型生物和生态系统,同时促进珊瑚的生长。
李智陞说:“虽然在监测和修复珊瑚礁方面的工作已完成不少,但还能做得更多,确保珊瑚礁得以长期存活下来。”
他也鼓励公众参与这项庞大的修复计划,公园局、圣约翰岛国立海洋研究中心,以及“海洋生态园之友”接下来会为公众提供培训计划,细节敲定后会公布详情。
本地的珊瑚礁总面积大约13平方公里,我国水域已发现约250种硬珊瑚品种,占全球硬珊瑚品种的三成左右。
活珊瑚覆盖率,是衡量珊瑚礁健康程度的重要指标。1986年至2000年代,本地活珊瑚覆盖率从平均约38%减至低于20%,一直到2010年代起才逐步回升,在2020年恢复至约34%。
国大热带海洋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黄振顺博士是10万珊瑚计划的研究员之一。他受访时说:“修复珊瑚的最大挑战,是要持续监测移入自然环境中的珊瑚是否顺利活下来,这需要长期的保育资源投入。”
他说,移植珊瑚中,约八九成得以存活下来,与野生珊瑚80%的存活率相当。
10万珊瑚计划目前已获得超过200万元资助,资助方包括台达电子(Delta Electronics)、葛兰素史克—新加坡经济发展局信托基金(GSK-EDB Trust Fund)、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高岛屋新加坡(Takashimaya Singapore)和KPI OceanConnec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