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近年来雨水有增多的趋势,如何确保出现洪水时大水不会涌入地铁站而影响通勤和威胁安全,是日益迫切的问题。为提升工作人员在这方面的应急能力而举行的防洪应对演习也更显重要。

地铁业者SMRT星期四(12月12日)晚间在纬壹(One-North)地铁站举行了防洪应对演习,内容包含三方面:通过公用事业局的水位监测系统,密切监控淹水风险;启动洪水分级应对方案;在地铁站入口及时与安全地架设防洪闸。

此次演习的假设情景是,强烈雷阵雨从东北吹袭本岛,并伴随着强风,将对纬壹地铁站造成影响。当小班丹河的水位超过河流量的75%,水患应对小组就会收到警报;若河流量超过90%,水患应对小组就正式启动,并在45分钟内赶赴现场。当水位持续上升至地面排水道,并淹没地铁站周围的人行道时,小组会迅速在地铁站入口设置堆叠式防洪闸。这些防洪闸离地面高度约1.3米。

如果真的发生洪水情况时,新加坡民防部队这时候就会接到通知,地铁乘客也会通过地铁站广播和SMRT的社交媒体平台及时收到警告。

SMRT地铁总裁蓝晓开受访说,近年来本地降雨量有激增的趋势,地铁站的防洪应对措施和人员的应对能力更显重要,因此SMRT每年都定时举行演习,以确保防洪工作有效,将地铁服务可能面对的影响降至最低。

延伸阅读

本地11月降雨量44年来最高 极端天气或成常态
本地11月降雨量44年来最高 极端天气或成常态
公用局启动首个防洪韧性运动 提升公众意识
公用局启动首个防洪韧性运动 提升公众意识

现有的堆叠式防洪闸需大约半小时安装。这个防洪闸由四个金属面板叠加而成,中间有支柱固定。这些面板通过气密性测试,确保不会有水渗透。目前,地铁环线的16个地铁站都备有堆叠式防洪闸。

另一种摇摆式防洪闸则需15分钟至20分钟安装。蓝晓开介绍,SMRT在汤东线用的是气动式(pneumatic)防洪闸。这种防洪闸更省人力,只需一人就可以架设起来。

工作人员在地铁站入口安装堆叠式防洪闸。防洪闸由四个金属面板和中间支柱组成,需六人合力安装,过程约半小时。(李冠卫摄)
工作人员在地铁站入口安装堆叠式防洪闸。防洪闸由四个金属面板和中间支柱组成,需六人合力安装,过程约半小时。(李冠卫摄)

2021年至明年拨款14亿元 改善排水系统

预计东北季候风和气候变化会带来更频密和强烈的降雨。公用事业局因此多管齐下,实施长期防洪管理,从2011年至2020年已投入20亿元来改善排水系统,从2021年至明年拨出14亿元。

目前有八个主要水渠扩建工程和20个道路排水改善工程正在进行。

公用局集水区与水道署总工程师李才杰指出,当局每年会检查地铁的防洪措施,包括检查工作人员如何安装防洪闸、确保地铁站内的防洪设施的维护良好。

当局对地下地铁站的最低平台的高度要求,也比一般建筑物的地下停车场更为严格,以防路面或周边地区的洪水涌入地下地铁站,从而保障公众的行程不受水患影响。

李才杰告诉《联合早报》,由于建设成本与土地资源有限,本地无法每回都通过加深和拓宽排水系统来应对极端降雨,因此须跟企业和社区紧密合作,共同建设全国防洪应对能力。

我国现有的地下储水池或蓄水池,可以在暴雨期间临时储存雨水,比如史丹福分水渠、史丹福地下储水池、比达达利公园的阿卡夫湖、穿越碧山—宏茂桥公园的加冷河,以及即将在明年投入使用的赛阿威水泵站。

在出现暴雨或突发性淹水时,公众也须做好适当准备,应通过MyENV应用程序或公用局的水患警报Telegram频道,了解有关豪雨和积水的最新情况和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