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庆祝冬至的习俗逐渐淡化,许多人如今不再特别庆祝这个节日。不少受访者提到,冬至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是家庭聚会和举办传统活动的日子。
陈子聪(40岁,内容创作者)说,冬至对于他的家庭而言并不是一个重要的节日,亲戚之间以前会在冬至相聚,但如今也不会特意在这一天聚会。虽然父母会煮汤圆,但家里并没有特别要求他一起过节。至于个人,他坦言自己不太喜欢吃汤圆,因为不爱甜食,加上以糯米粉为主的汤圆口感也并不合他的胃口。
他了解冬至的历史,知道在古代,冬至是农家辛勤劳作一年后的慰劳与庆祝。随着现代社会逐渐远离农业生活,陈子聪认为这个节日与人们之间的联系也变得越来越淡薄,也失去了庆祝的价值。
周安妮(41岁,文员)家中长辈如果准备了汤圆,大家会一起享用,但她平时工作繁忙,不会特意吃汤圆庆祝冬至。她说,新加坡的冬至气氛并不浓厚,因为没有寒冷的冬季,也没有必要特别吃热腾腾、甜甜的汤圆来取暖过冬。
行政专员黄美玲(41岁)受访时说,由于家中长辈陆续去世,家里也逐渐没有了庆祝冬至的传统。她身边仍然保留庆祝冬至传统的,大多数是年长的同事。
一年四季有汤圆 不必等冬至享用
尽管冬至当天餐馆的订位有所增加,但业者透露,顾客订位并非为了庆祝冬至,而是为了企业的年终聚餐、答谢客户餐会,或家庭成员在新年和开学前的聚会。
同乐集团总裁周家萌说,新加坡人很少特别庆祝冬至,冬至吃汤圆的气氛也越来越薄弱,远不如中国人仍将冬至视为与除夕和过年同样重要的节日。他说,餐馆的套餐和菜品更多与圣诞节、元旦及农历新年相关。
阿嬷传承(Ah Mah’s Legacy)老板潘诗霓说,至今售出约103碗汤圆和25个汤圆礼盒,生意不错。她观察到越来越少人会花时间亲手搓汤圆,而是到超市购买预制汤圆,而且现在全年都买得到,也使得节日的特别意义逐渐消失。
坚守传统 传承习俗
尽管本地庆祝冬至的传统日渐淡化,仍有一群人坚持在冬至的这一天团聚、吃汤圆,传承着这一传统习俗。江夏平心阁与江夏公所将在冬至(12月21日,星期六)当天举办活动,包括搓汤圆比赛、找专人讲解冬至的由来,以及诗词朗诵,让会员共同品尝手工制作的汤圆,感受冬至的文化氛围。
江夏平心阁与江夏公所的司理(总务)黄碧梅受访时说,她从小便吃祖母亲手做的汤圆,因此对冬至有深刻的情感记忆。
今年的冬至活动已吸引约30人报名,是会馆历来举办过最大规模的冬至活动。黄碧梅说,汤圆是一种大多数华人都喜爱的食物,冬至的意义在于“团团圆圆”,象征着美好的预兆,让家人聚在一起。冬至吃汤圆更赋予特殊的意义,让大家在团聚中感受这份独特的节日氛围。
她希望通过活动让年轻一代更了解华人的传统习俗,将传统文化延续下去,促进亲友间的联系与互动。
冬至大过年
曾在牛车水图书馆主讲华人节日的新加坡清史研究学会秘书王康威受访说,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象征着阳气开始回升,因此传统上是祭天和祭祖的日子,更有“冬至大过年”的说法。
习俗上中国南方人会在冬至吃汤圆,北方则会吃饺子,这和当地气候和民间习俗有关。新加坡华人主要是来自福建和广东等地的移民后人,因此沿用南方的传统习俗。
王康威说:“汤圆外圆内软,象征着团团圆圆,家庭和睦,在敬天祭祖时被作为供品,一家人过后也会吃汤圆来庆祝和祈福。汤圆也有添岁的寓意。”